最近,自己在一个新的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l理解,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即便在体制内,什么东西最重要。
什么东西最重要?
既不是关系,也不是人情,而是你是否能有完整作品。
笑来老师在文章中说过:
我个人最看重人的品质,就是打造完整作品的能力。
他甚至经常建议他的合伙人们,在招人的时候,把这一点当作最靠谱的判断方式。少废话,少吹牛逼,直接看作品,一下子就能过滤掉所有的废物。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被人熟知并记住,不是因为你的颜,你的钱,而是因为你的完整作品,被他们记住并或多或少认可,认可你是个还算能干的人。
什么是作品?
可以是一段语音、一个文案、一个程序、一篇文章,甚至是一道菜,一首歌,任何能代表你思考的完整积累和交付。
作品是能替你说话的东西,甚至干脆代表过去的你。
很多人说自己很牛,自己很行,但是谈到能力,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对着投资人吹得天花乱坠。甚至有的人在20几岁就放弃寻找自己的能力和作品,没出息地对下一代说:爸爸/妈妈最棒的事是生了你,你就是我的作品。(囧,这样的人完完全全就是混日子的,做朋友合作生意,千万要远离)
我们这一生躲也躲不开的一件事:投资自己
花出去的时间,吃下去的米饭,只要你活着,在呼吸,就是在投资自己的生命,可是人和人之间,外表看似相似,长期浇灌下,脑子的思维层次可能是一个天、一个地。
投资自己是否有成效的标准,很简单:
是否打造出完整作品。
怎么实践?
专心做,把它做完。
不论你做任何事情,应该永远把焦点放在“打造完整作品”上,永无宁日地半成品太折磨人。
谢丽尔桑德伯格也说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任何成长类书籍都是告诉你:千万别憋大招,要小步迭代。
完整的作品相当于软件产品的1.0 版本。有了它,你就有了迭代的基础,再继续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微信,从最开始的是1.0版本的添加熟人到摇一摇,再到公众号和抢红包,每一步都是在逐步迭代,从未憋过大招。
我同意尹航的观点:
你在打磨完整作品的过程中所锻炼出来的学习能力,耐心,执行力都会逼着你迅速成长。一个作品不论多么简单,只要是完整地,其背后的复杂程度,以及所耗费的心血,是那些没做出过任何东西的人,无法想象的。
只有完整作品,能给你不同以往的自信。因为作品就是你思想和能力的结晶,是你和世界交换的等价物。
作品越多,不断迭代,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就是你成长的轨迹,你成长轨迹越显著,就越能让他人看到你的潜能和实力。
这个时代已经摆脱农耕和计划经济时代单一化的评价方法,当下,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深入了解一个人,作品就成为一个人的品牌,甚至是人设符号,它替你吸引同类,招来贵人,帮助你剔除不必要的社交。
连最不讲经济效益的体制工作,都看重一个人创造完整作品的能力,更何况是市场经济下的每一个个人?
记得罗胖曾说,在他们公司,有一个实习生,在离开时,把他所做的一份极其琐碎,没人愿意干的沟通衔接工作写成一个工作手册,里面有详细的流程和步骤,供他人学习借鉴。令他和脱不花叹为观止,称:这就是公司需要的人。因为他是一个会主动打造自己作品的人。
你看,不论是多琐碎的工作,只要你愿意主动担当,把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干了,把经验记录下来,提交成一篇篇经验文章,你真的能执行出完整的作品,还愁你的价值别人看不到吗?
还愣着干啥,赶紧行动,提交属于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