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辞世。
我们送走了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翻译家。
借着杨绛先生的辞世,我们又一次把目光回转聚焦到了她的一生。
杨绛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风风雨雨。
1911年出生的杨绛,正直辛亥革命爆发。1937年,母亲唐须荌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躲避日军的路上患病身亡。 1970年,女婿王德一自杀身亡;同年12月1日,妹婿孙令衍在天津大学自杀去世。1997年3月4日,独女钱瑗患肺癌转脊椎癌去世。1998年12月钱锺书因病去世。
一个个的至亲的离开,让杨绛先生在经历时代的动荡的同时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孤独和无奈。然而,就这样一个生于一个社会动荡,局势混沌的年代的她,依然保持着坚毅乐观的心态。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婚后不久便一起去英法留学。为了给钱钟书改善伙食,从来不懂做饭的杨绛开始学起做饭。在这段日子里,她揽下了生活中的所有杂事,因为满腹经纶的清华才子钱钟书是个十足的生活小白,所以,她从一个才女很快地转换到了一个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的家庭主妇。
这样一个“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杨绛,生活怎么能不予厚待呢?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令人感动的,能这样说,是因为她对生活的热情,她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仍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她对家人对工作和理想的爱,尤其对祖国的爱最是令人感动。
当时,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邀请钱钟书去台湾大学、杨绛去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授。牛津大学汉学家斯伯丁在1949年3月中旬还写信希望他们赴英。他们都一一辞谢了。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杨绛的一生,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与学习。学习她面对困难的坚韧,为理想终身钻研的态度,学她爱国的伟大情怀,待人的宽厚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