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王佩的一则分享:《三毛钱歌剧》一开场就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伦敦SOHO区。乞丐行乞,小偷行窃,娼妓卖淫,艺人在吟唱一桩谋杀案。”
这是典型的进行时多线程的叙事手法,此种叙事手法中所展示的都会与后续的内容产生关联,在同时并进的事实描述中,生活一下就能填充完毕观者的眼球。在我阅读《巴黎烧了吗?》和《最寒冷的冬天》中可以见到这样场景。
尤其是《最寒冷的冬天》这部描述朝鲜战争的非虚构写作,阅读起来的感觉和《雷霆救兵》的画面感是并存的。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剧本,文字在阅读中跳动起来,如同机枪的子弹在僵冷的地上四溅飞迸,随之而起的泥土和冬雪扑溅在读者的脸上,沮丧和无奈的心情从头到尾。在我阅读少量的关于战争的著作中,我注意到在这些和战争相关的书中,从来都是沮丧和无奈,无论这场战争是赢还是输。
在这些书中我更多看到是士兵的个体,在异域的土地上奔命求生。这些战争的描述只会让人心生怜悯,在这部书中也能看到中国人是如何战斗和怎样死亡的,不过文字在针对中国人军人描写时是用“群体”这个概念的。冲锋是黑压压的一片,倒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双方的恐惧和愤怒都是对等的。
在我读到有关波黑战争的一篇文章中,是最让我震撼的。在波黑的种族战争中,很多对立的战士原本是邻居和朋友,可惜因为种族的观念和时事的变迁而成为敌人,他们在战壕中,呼喊着对方的名字,流着眼泪,相互射击。直至对方的战壕中再无声息。
这样的描述,比子弹打进身体还痛苦。此种创伤不会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