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6
01
原文: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
译文: 有些人的相貌虽然丑陋却很耐看,有些人的相貌虽然不丑陋却非常不奈看;有些文章虽然文字不够通顺,却有阅读的价值,有些文章虽然言词很好,却令人看了之后心生厌恶。肤浅的人是不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的。
评析:科学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动物。这样说不仅是因为自然生理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更是因为人内在的精神气韵,外在的和内在的这二者相比较起来,自然是内在的精神气韵比较重要。
之所以说有些人的相貌虽然丑陋却很耐看,那是因为这些人的内在具有精神、气韵等种种的魅力。这些内在的品质不是人们一时之间可以发现和学习的,只有通过长久的交往,人们才可以发现其中的吸引力。
而有些人的相貌虽然不丑陋但却很不奈看,这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内在的气质,内在的缺陷比外表上丑陋,更难弥补,也令人更难接受。如果一个人外貌姣好,但本性却非常恶劣,也会令人畏惧和寒心。
同理而论,文章也是如此。有些文章虽然文字不够通顺,却有阅读的价值,因为文中有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新颖独特的观点。有些文章虽然言词很好,看了之后却令人心生厌恶,因为这些文章没有实际的价值,只是盲目地把一堆华丽地词藻堆砌起来。
这个道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的,就像那些肤浅的人。
02
原文:游玩山水,亦复有缘。苟机缘未至,则虽近在数十里之内,亦无暇到也。
译文:要到某一个地方游山玩水,需要有某种机缘。因为如果没有机缘,或者机缘未到的话,即使那个地方就在十里之内,也是没有去游玩的机会的。
评析:佛教注重因缘和缘分。于是生活中,人们就时常说到缘分,甚至习惯在面对一些难以实现的事情时解释说因缘未到。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因缘究竟是什么。人们认为世间的事物因缘相聚时则生,因缘离散时则灭。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因缘确实无时无刻地存在着。如果没有因缘,那么为何有些男女可以喜结良缘,而有些则要忍痛分离呢!夫与妻、兄与妹等,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令我们不得不相信因缘的存在。
以上一则文字中,作者认为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因缘,人与物之间也存在因缘。就比如游山玩水,也需要有某种机缘才可以成行,如果没有机缘,或者机缘未到的话,即使那个地方就在十里之内,也是没有机会去游玩的。
虽然因缘肯定是存在于世上的,但如果过分地一味强调因缘,就有可能对事物的发展不付诸努力,这样结果肯定会一事无成。
03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古人之所贤也;贫而无骄,富而无谄,今人之所少也。足以知世风之降矣。
译文:贫贱而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这时古人所崇尚的贤德;贫贱但是不骄傲,富贵却不阿谀奉承,是今人中少有的。由此可见世风的日益下降。
评析:贫贱苦寒的人为维持生计,填饱肚子,阿谀谄媚,也不难理解,为了生存她们这样作也是无可厚非。但人穷志不短,要有骨气,不能为了三斗米而丧失独立人格,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富者拥有财富,有些人甚至富可敌国,甚是让人艳羡。但富有来源于经营创造,是自己辛苦得来,如果忘却本色,以拥有财富而骄傲自满,那么说明这样的人终难成就大事。
而富有仍不忘创业的艰辛,仍能兢兢业业,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不骄傲,不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必将重铸辉煌,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样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可称为贤者。贫困本是件十分耻辱的事情。而在古代,偏就有这样的事情,虽然贫困,却以君子固穷作为标榜自己是君子的幌子,似乎贫穷就等于君子,富有者便是小人,这种思想才是真正的贫穷。而富有者,拥有的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财富,整日只知道巴结权贵,阿谀官长,在穷人面前趾高气扬,见了官僚,则卑躬屈膝,这也是精神上的贫穷者。所以作者说:“贫而无骄,富而无谄”,是受人尊敬的人,作者认为这种人已经很少了所以他认为世风日下了。
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能有颗平常心,有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最关键也最重要的东西。
04
原文: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载足矣。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偿所愿也。必也,如黄九烟前辈之所云,人生必三百年而后可乎?
译文:以前的人想要用十年的时间读书,十年的时间游览名山大川,十年的时间从事收藏。我认为收藏大可不必用上十年的时间,只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要是读书或是游山玩水,就算是在增加成倍的时间,恐怕也不能如尝所愿。如果非要这样的话,就入黄九烟先生所说的,人必须要活三四百年,那样才可以?
评析:人生何其短,要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充分的把握自己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是每个人的心愿。那么如何过好人生,使这短暂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生动多彩,对每一个人,都是应该也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作者之前的书中可能有过这样的说法: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但是作者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自己的异议。他以认为检藏有二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完,而读书与游山,再多几个十年也不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的相互激发增益,对人知识见解的长进是重要的。但是天下的书籍多不胜数,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全部读完;世界上山水胜迹也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游览尽。所以作者认为人生没有三百年,是不能满足我们读书,游山玩水的愿望的。
05
原文: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译文:宁可被小人所骂,也不要被君子所鄙视;宁可被有眼无珠的主考官所摒除抛弃,不能被德高望重的名流不知道。
评析:君子和小人是在社会中有着不同影响的两种人。君子被人们所尊重,而小人则是被人鄙弃的对象,于是人们总是认为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因为小人随时会在背后暗算你。这段文字也是就君子和小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不同而进行了阐述。
小人喜欢损人利己,落井下石,欺凌弱小,阿谀奉承,昧却天良;君子德高望重,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大方,宽于人而严于己。如果要是被小人所骂,说明人格高尚,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反而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要是被君子摒弃则说明所作所为已超出一般性错误,而是为人不齿,道德沦丧。所以,被小人所骂可以坦然对待,而被君子所鄙,却要找出原因,以便提高自己。
学子们靠科举主要是以作文章文章,文章能否中主考官之意,也就是说能否中举取进士,这并不重要,因为试官水平的低劣,有眼无珠,纵不被其所取,也丝毫不影响名声;但文坛名宿对我们的了解就不一样了,他们享誉文坛,能为指点迷津,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也能使你真正在文坛占取一席之地。所以作者的观点是很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