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5
卷三·经脉第十
4/23
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呻”字误,当为“伸”——译者注),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足阳明胃经的气血循行,起于鼻孔两旁的手阳明大肠经的末穴——迎香穴,
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
上到双目之间的鼻梁山根部位,在此左经与右经相交错,原本的左经在连通右眼内角之睛明穴后成为右经、原本的右经在连通左眼内角之睛明穴后成为左经,并通过睛明穴汇通足太阳膀胱经气血,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再下循到鼻外两旁上颌骨处的承泣穴,穿过上颌骨眶下孔,进入上齿龈,
还出挟口环唇,
又从上齿龈而出,沿口腔肉壁下行,环绕下唇,
下交承浆,
在下唇正下方的承浆穴处,左右经实现交汇,并汇通于督脉,
却,循颐后下廉,
然后各自退回,沿着颏(下巴)旁腮下的颌骨部分——颐——的底缘,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从大迎穴而出,继续各自沿下颌骨底缘向两耳方向退行,在颊车穴处转而上行,经过耳前的下关穴,
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直上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上关穴),抵达额角入发际处的头维穴,并在额头上沿发际线自两旁向督脉方向循行,最终左经、右经、督脉,三者在神庭穴处相汇合。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胃经在头部有一条分支,从下颌骨底缘处的大迎穴分出气血,下行至脖颈部喉结两旁的人迎穴,沿喉咙下行,进入缺盆穴,分入体内,在内脏区域沿食道下行,穿过横膈膜,归属胃腑之贲门与中脘部分,并经小网膜与脾(胰腺)相通络。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胃经在躯干部位的直行经络,从缺盆穴分出,行于外躯体表,沿乳房中线下行,经气户、库房、屋翳等穴,下走入乳房内,经乳中穴(乳头),到达乳房底缘正中的乳根穴,
下挟脐,入气街中;
再斜下至乳房内侧(近胸骨侧)边缘的正下方,沿肚脐两旁的足少阴肾经外旁向下直行,在腹股沟上方阴毛际,于气冲穴处,汇入腹部之气街——十二经脉在腹部的共同通道;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胃经又有一条在腹内的分支,从胃的幽门发出,在腹腔内部向下循行,汇入气街的气冲穴处与前述之体表直行胃经相汇合。
以下髀关,
再从气冲穴下行,进入大腿部股前区上方与会阴横平的髀关穴,
抵伏兔,
再下行至大腿前区中部、膝盖髌骨上缘往上6寸的伏兔穴,
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下行到膝盖髌骨中,继续沿胫骨前缘下行,经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等,下到足跗(脚背)部,汇入足中趾内侧(内踝侧)的厉兑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胃经在小腿部位也有分支,于上巨虚穴往下3寸的丰隆穴分出,下行至足中趾外侧(外踝侧);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经在脚背上还有分支,从脚背最高点的冲阳穴分出,汇入足大趾内侧,从足大趾内侧端头的隐白穴发出,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
足阳明胃经若有病变,会如同被冷水浇洒一样,发寒战栗;
善呻(“呻”字误,当为“伸”——译者注),数欠,
总是伸懒腰,频繁打呵欠;阳明胃主肉,阳明病则肌肉疲软,故总是伸懒腰以振作肌肉;打呵欠,就是胸膈肌伸懒腰的体现,即深吸气、长舒气。
颜黑,
胃属土,土病则不能克水,水为黑,颜为额,额为阳,水为阴,故会在阳处显出阴色,即额头发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
病情严重时,会厌恶人与火。阳明胃经有分支经行喉咙,故阳明胃经厥冷则喘闷憋气,故厌恶有他人在旁分走氧气;阳明胃属土,主肉,血中邪盛则内热,故厌恶火;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阳明胃属土,木克土,土原本畏木,土病则畏木更甚,故听见木器声响就会惊骇;
心欲动,
心跳不安,心属火,胃属土,火生土。心火为胃土之母,当胃子有病,心母必舍己气救子气,故心气变少,心跳不安。
独闭户塞牖而处,
土病即木胜,木主风,胃经有病者,非常怕风,故愿关门关窗,以免受风增寒;又因土病喘闷,不欲有他人同室分氧,故愿关门关窗而独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病情再严重些,则寒极生热、阴极生阳,因胃主肉,故会四肢肌肉之阳邪过盛、腹中阳邪胀满,故欲登高而歌,以登高来缓解四肢之阳亢、以歌呼来发泄腹内之阳亢;
弃衣而走,
脱掉衣服奔跑。因阳邪亢盛,故脱衣散热;因四肢阳亢,故奔走散热;
贲响腹胀,
肠胃雷鸣、腹部鼓胀,皆因内中胃经阳邪亢盛之故。
是为骭厥。
以上登高歌呼、脱衣奔跑、肠鸣腹胀等证候,叫作“骭厥病”。即足阳明经经气逆乱之病。骭即足胫(小腿),因足阳明胃经循行于小腿胫骨正前缘,故以“骭厥”代指其经气逆乱。
是主血所生病者,
外邪侵犯该经的病变主要体现在血分之中。因阳明胃属中焦,中焦受谷生血;且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故阳明胃病,则受谷不足,生血受阻,血液得不到净化,免疫因子无法新生。
狂疟,
因病邪侵入血分,引发高烧,故会因高热而精神狂乱,并像疟疾一样,一会儿怕冷,一会儿怕热;
温淫汗出,
属伤寒病,会因太热而出汗,
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
凡足阳明胃经所经行之处,皆有可能发生病候:流清涕、出鼻血、口角歪斜、唇生疱疹、颈部肿大、喉头水肿气闭;
大腹水肿,
因胃经一道行经腹内,一道行经腹外,胃属土,土病不能制水,腹内脏腑因水谷通行不会肿胀,腹之体腔则卫气壅滞,故腹肉水肿胖大。
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胃经所经过的膝盖也会肿痛,其所循行的胸膺、乳部、气街、大腿股前区(髀关穴、伏兔穴线上)、胫骨前缘、足背部,全都有痛感,该经端头所在的足中趾将会屈伸不利。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若本经邪气有余,发于身体则胸腹部会感觉发热;发于胃,则胃热盛,将胃功能亢进而消化过快,因而时感饥饿,也即多食善饥,小便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若本经正气不足,发于身体则胸腹发冷颤抖;发于胃,则胃虚寒,将胃功能低下而无力消化食物,导致胃脘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足阳明胃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所谓邪气过盛,即人迎处脉搏的跳动,比寸口处脉搏跳动大三倍;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人迎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寸口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8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4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