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偶然地与一位女同事吃中饭,聊聊工作的事。工作嘛,总是乏味的,问题谈完,饭才吃到一半。自然地,闲聊起来。
该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脸圆圆的,笑起来还有小女生的可爱。但她自认“微胖”,于是减肥成了生活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女人嘛,总是处在在减肥-反弹-减肥的循环里。”这么说着,她眼睛里闪烁着惆怅与憧憬交映的光影。
“哦,是么。按你的经验说,什么方法最有效?”
“最重要的,当然是得管住嘴。你看,今天你推荐这家素食馆,就很对路。那个牌匾上写着“无肉也欢”。但是我正好是反面。我是“无肉不欢”啊!”
“呵呵,深表同情。我就没这么难,从小家里人都不爱吃肉。一份肉丝,得反复炒三次菜,才消灭完。”
“那你们可真幸福!”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外国的健身男分享他自己的实验。简单地说,就是健身计划不变,但改变食谱。一段时间严格按照科学食谱来,一段时间吃的很随意。然后用照片来对比。……你看,这要是不管住嘴,还真就没法看了!”
“完了。科学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啊!我还真得一辈子都这么折磨自己啊!我听xx在说辟谷的事儿呢。那管用么?”
“辟谷主要不是为了减肥吧。观念不正啊。”
“减肥应该也算副作用吧?”
“这个副作用必须有。主要的是,只要你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至少对身心都有好处。这是肯定的。”
“这么说你也有研究?说来听听。”
“研究谈不上,不过我真是尝试过的。”
“啊,不会吧!你去的哪座山,多长时间呢?”
“我也没进山啊。又不是采人参,干嘛一定进山里。我认识几位朋友和修道的人,他们都有正规的传承。自己看看书,也请他们指点一下就开始了。”
“好像没发觉你有过什么怪异啊。”
“本来么,这就不是什么怪异的事儿。就像我们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要吃饭,干活儿,上网,看电视,折腾完了,晚上就得睡觉。辟谷就是睡觉啊。你不会觉得睡觉是件怪异的事吧?”
“说得简单,但是断食的时候你就不饿么?这比不吃肉要难得多啊?”
“你睡觉的时候会饿么?会想吃肉么?”
“睡得晚了,就会啊!”
“我跟你讲个故事。是一位道长讲给我的。”
“……”
“这位道长平时也住在北京的。他每年都会辟谷一段时间。时间有长有短,大概就是一个月左右。每年春天的时候,……”
“蛇出洞的时候?”
“可能是清明节前后吧——你说的那是惊蛰,更早一些。他自然的就会有个念头:该辟谷了。于是立即就开始了。前两天还会吃点红枣、干果、苹果什么的,之后就不吃东西了,一颗枣核含在嘴里就够了。慢慢地,枣核也不用含了,水也不喝了。就这样,也不觉得饿,不觉得渴,不觉得累。走山路比城里的小伙子还快。”
“哦……”她低头喝了一口粥,继续看着我。
“大概一个月以后吧,又有了个念头:辟谷该结束了。于是,就开始喝点水,之后开始喝点粥,慢慢地饮食就都正常了。”
“我从来就没有这个念头呢。你说的太玄了!”
“别急,还有玄的!有一年春天,又到了差不多要辟谷的时间。碰巧他一个弟子来找他。多年没见了,请他吃饭,他自然很高兴。就没太在意心里的念头,说晚点再开始吧。后来又一直有些事情要处理,就没开始辟谷。等忙完了事情,忽然觉得身体有一些不适了。赶紧开始调理,花了好大功夫,才回恢复正常。自己回想起来,应该是当时没有及时响应身体的信息,所以才有了这个麻烦。自那以后,他每年都再也不敢落下了。”
“这么说,我们稀里糊涂地就这么一年一年过去了。身体该多委屈啊!那为什么我只听到它喊饿,要吃肉呢?”
“你的念头你自己说了算。不过,我要说的是,其实你在辟谷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对抗什么。你的身体本来就会有自我清理的需要和程序,我们只是忽略了它。比如晚上已经困了,但还是想上网再转一会儿。挨得晚了,困劲儿就过去了,结果三四点才睡。第二天肯定没精神了。”
“就是说,辟谷或者断食这件事也是我身体的需要,但是被忽略了?”
“这个你得自己体会了。但我说的是,假设你辟谷或断食,感到饿的时候不必想着需要对抗它。那应该只是当时的一个习惯性反应,但你会非常习惯地去接受它:一定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继续饿着可能也是你的自然需要,只是被忽略了。
既然辟谷是千年来经过验证的养生方法,它一定也是顺应人的自然需要的。这个需要被你的生活习惯压制了,所以反而变成了一个困难或者挑战。其实,完全是颠倒黑白。”
“穆斯林的习俗里,每年的斋月是不是也是类似的?”
“人的身体都是类似的,只是他们的老祖宗发明的方法不同吧。现代的斋月里,禁食只在太阳出来的时间,所以这只是限制饮食。有可能最初是全天禁食的,那样的话,就和那位道长的经验完全一致了。”
“我猜大概后来的人不是都能自觉地感受到身体的需要,于是圣人们就把这些变成了宗教习俗。但是,这个规矩又太严了,就妥协一下,变成了半天的限食。这么说挺合逻辑的吧。”
“谁说不是呢。可以把这当成题目交给你小孩去研究啊。”
“这课题也太难了吧。而且,万一要是论证成功,岂不是我就必须得辟谷了,压力多大啊。”
“古人还有个习惯,就是每个月的特定日子,比如:初一和十五断食,同时,净心、打坐。这既是修行,也是身体自我调节的方式。不如,你在周末,用一天的时间试试看。听听自己的身体怎么说的?“
”一天,这个行。这个周末就能试试。
哎呀,我已经准备好烧排骨了。我能忍得住么?”
“别想着去忍。不如只是欣赏烧排骨的香味儿,在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还有心里有点馋的那种感觉。但是不碰它,只是供给你们家的老爷小姐们,看着他们很香地吃下去。那种享受只有你会懂的,而且以前没体会过的。你不想试试么?”
“这不会是道长教你的吧?”
“这可是我的秘技,今天倾囊相授了。”
“我的天,今天是赚大了!”
“那就再吃点吧。”
“真吃不动了。”
确实,她筷子上的一块豆腐夹起来又放下有好几次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道理你是怎么想到的啊?我怎么就不知道呢。会不会整个儿就是忽悠我啊?”
“哪儿能呢。这些都是放之四海的啊。”
“还有其他的什么事儿也是这样的么?”
“要不你说一个?”
“……
英语,你不是说的溜么?说英语也是这个道理么?”
“这你真问着了。简单地说,别把英语当外语……”
“Chinglish(中式英语)?”
“这绝对是误解。首先,英语其实和中文很接近。举例说,英语的句法构造和中文非常类似,这一点,你可以对比其他语言,比如:法语,其实句法和英文差异很大;日语,其实和中文不是一个语系,除了文字长得像,其实,深入进去你就知道差异了。不过,更重要的是,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工具,沟通的实质是文化和思想。如果把精力放在怎么准确地遣词造句和发音上就本末倒置了,反正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英语是母语的人说得好。但是文化和思想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是接触一个陌生的外国人,我也会尽量去体会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先说起来,然后才去慢慢调整用词和发音,等等。”
“哇。怪不得日本人说英语那么难懂。不过,你不会是说你有读心术吧?”
“怕了吧?不过,哪儿用得着呢。人和人的有效沟通中,其实语言只占35%。情绪,手势一类的身体语言占了大部分。还有,过往的邮件,别人的介绍,对文化背景的基本经验。其实,在对话前,完全可以非常有把握地了解对方的想法。而且,我认为,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的,不一定是谈恋爱的时候,这种直觉的交流也很重要。”
“……”
“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语言沟通只是人思想的表皮,能想就能说,各种语言的差异不必太纠结。你看,有人能顺应天时,该辟谷的时候当机立断,根本不会想饿了怎么办,走不动路怎么办。这就是读懂了自己和自然的思想,不会纠结能断食几天,能不能喝水。……”
“诶,还真给你绕回来了。
好吧,我现在是信心满满了。要不我这周末就开始?”
“别问我啊。问你自己的心!”
许多年前,有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我一度非常喜欢里面的片尾曲《True to Your Heart (直面真心)》。虽然可以跟唱得不亦乐乎,但一直没有确信心是什么。年少时,它是冲动,后来是执着,现在呢?至少承认都不是这些。虽然无法描述,但它一定是万事万物最本真最核心也是想通无碍的那个。常常我都会说起它,但回头想想真的无法表述,也许可以把它叫做信仰,赋予它最纯粹最美好的属性,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我们说的就是同一个东西。
《True to Your Heart (直面真心) 》
……
Though you're unsure 虽然你不确定
Why fight the tide 为什么要与潮流抗争
Don't think so hard 别想那么多
Let your heart decide 让你的心决定
……
You can take both hands off the wheel and still get far 你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仍能达到远方
Be swept away , enjoy the ride 疾驰而过,祝你旅途愉快
You won't get lost 你不会迷失
With your heart to guide you 用你的心引领你
True to your heart 直面真心
You must be true to your heart 忠实于你的心
That's when the heavens will part 那就是上苍的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