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美:罗杰·洛温斯坦)读书笔记

巴菲特的三个进化阶段:

(1)青少年巴菲特:成功的小企业家,从0到9800美元(1930-1950年,创办一系列小企业)

(2)青年巴菲特:成功的投资家,从9800美元到2500万美元(1951-1969年,通过股票投资成为千万富翁)

(3)中年到老年巴菲特:投资家+企业家,从2500万美元到620亿美元

巴菲特:保险家、企业家、投资家,三位一体。

把股票投资、企业收购和保险经营三种商业模式融合在一起。


第一章:奥马哈

“这段艰难岁月,是否在巴菲特心头留下了不灭的印记。自此,他就迫切地想要变得非常非常富有,而且这种想法从来都没有从他脑海中消失过。”

5岁开始摆小摊卖口香糖,再卖柠檬汁,赛马场捡票根,当高尔夫球童,卖高尔夫球,兜售必胜马仔系统。对数字非常敏感和喜爱。

11岁时,以每股38美元,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给姐姐多丽丝也买了3股。后来股价下跌到27美元,又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卖出,赚到了股市上第一桶金五5美元。刚清仓,股价就飙到了200美元。给小巴菲特的课上的很好的一课:在苦海沉浮中,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和定力。

12岁,因父亲当选,全家离开奥马哈,搬到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弗吉尼亚镇。几个月后,巴菲特搬回奥马哈。

tips:

1.保护好你的信誉,因为这比金钱还重要。

2.爱默生的经典名言:伟大的人,是能够大隐于世且保持独立人格者。

3.巴菲特的种种创举都是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他对数字的信任度超过一切。

4.在股海沉浮中,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和定力。

5.行动,立即行动,不论你有什么梦想,千万不要等待。


第二章:逃离家门

“又长大了几岁之后,巴菲特不仅立志要从商,而且要专门从事投资业。”

1943年秋,回华盛顿和家人团聚。

13岁,送报生意,每月可挣175美元。

1945年,14岁,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投资到位于内布拉斯加州一片40英亩的农场。

高三时,和丹利在理发店,摆上弹子球机,命名公司为威尔逊弹子球公司。

1947年高中毕业后,1948年去沃顿商学院学习一年,1949年回内布拉斯加大学念书,在J.c彭尼零售公司工作,为《林肯周报》管理六个县城的报童,重振自己的高尔夫球事业。1950年7月,卖掉了220打高尔夫球,获利1200美元。各项收入相加,已攒下9800美元。

tips:

1.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因为他早年就不断储备知识,而且它能够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能力。

2.当大叔小伙子都臂挽一位美女卿卿我我的时候,巴菲特则会端坐在椅子上,谈谈金本位制,来活跃一下聚会的气氛。


第三章:格雷厄姆

“市场先生是个热心肠,每天他都会告诉你,他认为你手里的股票价值几何。”

1950年纽约哥伦比亚上学,师从格雷厄姆,1951年,大学毕业。

1951年夏天,开始追求苏珊,1952年4月,苏珊嫁给了巴菲特。

21岁时,听了戴尔卡耐基的公众演讲艺术课。

1954年,去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共同基金公司工作。个人投资了保险股票,从15美元不久就飞涨到70美元;投资铁路公司,45美元低价买进,现金流分摊,每股120美元。用可可豆换股票。

1956年,回到奥马哈,筹集105000美元,成立家庭合伙公司。当时已有三个小型合伙公司,个人资产已由9800美元,猛增到14万美元。

tips:

1.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人》:“市场先生”是个热心肠,每天他都会告诉你他认为你手里的股票价值几何。

2.股市并不是一个能精确衡量企业价值的“公平秤”,而更像是一台“投票机”

3.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证券分析》:通过关注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未来盈利预期等基本面因素,投资者可以对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4.股市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股价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坚决买进,而且坚信股价会有补涨的那一天。

5.《聪明的投资人》:“安全边际”理论:投资者应该在他愿意付出的股价和它估计的股票实际价值之间留出一个较大的差价。

6.格雷厄姆看重的是那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他称其为“烟蒂”,或是那些便宜的近乎免费的股票。

7.巴菲特学会了如何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个细节,并发现其中的猫腻。实际上,格雷厄姆教会他如何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得到对股价的客观评判。

8.选择一只股票靠的并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是要靠事实说话。

9.当别人恐惧时,你要变得贪婪;而当别人贪婪时,你要有几分恐惧。


第四章:创业之初

“他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珍惜每一分钟。他说自己每天下床之前就在盘算该怎样赚钱了。”

1957年初,只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打理区区30万美元。夏天,戴维斯医生投资10万美元;到年底,巴菲特已有5个主要合伙人,运作总资产达到50万美元。经营第一年,盈利达10%。

1958年,和克纳谱共花12000美元购买蓝鹰图形邮票。经营的合伙企业利润达41%。第三年末,公司总资产翻一倍。

投资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以每股100元的价格收购了10%的股票,赚进了10万美元以上。

投资桑伯恩地图公司:1958年和1959年间不断买进,用了公司35%的资产。赚了50%的利润。

1960年,威廉安格尔的心脏病学家,召集十个医生,每人投资1万美元。

1961年,巴菲特在一家公司投资了100万美元(占合伙人总资产的1/5),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这家公司是登普斯特尔机械制造厂,占股70%。而其他资产则分散到了其他40只股票上,他关注的都是那些烟蒂型股票,套利和企业清算等波动时期。

创业头五年,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业绩,让道琼斯指数望尘莫及。

创业头五年业绩

从公司创办时的区区10.5万美元资金,到1962年,总资产已高达72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是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原先只有7人的亲友投资团,已经壮大到90人的规模,他将几个合伙关系的公司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有限公司,并将最小投资额由原先的2.5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

查理芒格,比巴菲特大6岁,在开了一家名叫芒格托尔斯希尔斯的律所后,在1962年也开了自己的合伙投资企业。介绍哈里博特给巴菲特,帮巴菲特解决了登普斯特尔机械制造厂的难题,但也使100名工人丢了饭碗,巴菲特发誓自己绝对不会再解雇员工。

1963年,巴菲特卖掉了机械制造厂,为自己的合伙公司挣到了230万美元的利润,相当于原来投资额的3倍。

取得骄人战绩的因素:

1.最初较低的收购价格

2.巴菲特坚持经营的韧性性

3.巴菲特和博特等人采取的一系列扭转乾坤的对策。

这是我们投资哲学的一条准则:永远不要指望转让时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价低得诱人,以至于最后的售价不高也能让自己赚得盘满钵满。

tips:

1、亚当斯密《金钱游戏》:不管你相信与否,一系列市场决策叠加在一起,就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2、巴菲特对外界只需要一件东西——“资金”。

3、永远不要指望转让时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价低得诱人,以至于最后的售价不高也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第五章:合伙公司

“当巴菲特看到一种股票时,他开始不再把股票看作静止的资产负债表,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动力和潜能的鲜活企业。”

1962年,巴菲特的合伙公司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成衣制造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开始有了不同的思考模式:不仅会用格雷厄姆偏爱的量化角度来考虑问题,还会从品质的角度去评价一家公司。当他看到一种股票时,他开始不再把股票看作静止的资产负债表,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动力和潜能的鲜活企业。

1963年,研究与以往完全不同类型的股票,没有厂房,没有固定资产,最具价值的商品就是自己的品牌。美国运通公司:这个品牌特许权蕴藏着巨大价值,这种特许权意味着对市场的独占权,美国运通垄断了美国旅行支票市场80%的份额,也占着银行卡业务的头把交椅。

1964年,运通出现危机后,股价跌至每股35美元。巴菲特把公司1/4的资产都用于买入这种股票。随后还进行继续加仓。与此同时,不断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获得了控股权。

当时他的资产一半都压在了这2只股票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从“量化”的角度很吸引人因为它价格便宜;而美国运通公司主要是其“品质”吸引人,他的产品出众而且有很多管理精英。

巴菲特此时已经慢慢脱离了格雷厄姆光环的笼罩,开始另辟蹊径,尝试更多元的投资方式。

一开始就设定了目标:让公司的年均盈利率比道琼斯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巴菲特只找到了5只满意的股票,而华尔街其他的公司只投资于对名头响亮的股票,并尽可能进行多元化投资组合,所以业绩和大盘涨跌幅相近。

1963年合伙公司收益高达39%,1964年达28%。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已达2200万美元,个人净资产近400万美元。

1965年,迪尼斯股票市盈率10倍,在巴菲特看来,迪尼斯公司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它珍藏的经典卡通形象和电影,经他估算,这两项价值就值股票的账面价值,此外他还可以拥有迪尼斯乐园的一部分股份,他斥资400万美元,买下了迪尼斯公司5%的股份。巴菲特信奉的是格雷厄姆的信条:大量买进那些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合伙公司经营的第2个五年,巴菲特取得的业绩如下:

创业第2个五年的业绩

十年之后,合伙公司的资产总共增长了1156%,而道琼斯指数只增长122.9%。1966年初,管理资产已增加到4400万美元。

tips:

1.巴菲特1963年1月写给合伙人的信:我无法就公司盈利前景向合伙人作出承诺。

2.即便是数目微不足道的一笔钱,投资时也应该万分谨慎。对巴菲特而言,挥霍3万美元所代表的损失,绝不仅是3万美元本身,而是潜在的2万亿美元。

3.人生中的许多错误都是由于人们忘了到底想要追寻什么而造成的。

4.一个人投资的世界到底要做什么呢?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最多的税后利润。而不是为了避税,以至于影响正常的投资规划。

5.巴菲特很少把心思去想怎样把大笔的钱花在物质享受上,因为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他努力赚钱的动力。

6.一方面他视金钱如粪土,另一方面就是金钱如至宝。

7.大量买进那些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第六章:高歌猛进

“任何人只要还长着脑子,就会听巴菲特的建议。”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市。巴菲特对此忧心忡忡,买不到价值低洼股。1966年初,他决定合伙公司不再接纳新合伙人了。此时华尔街对电子类股票进行疯狂投机,之后是高科技股,然后又是非注册股票、一波接一波,到60年代末投机气氛变得越来越浓,投机的代表理财产品“速利基金”,炒作题材股,如全国学生营销公司,在一年内股价从6美元飞涨到82美元。

1966年和1967年,巴菲特合伙公司花了大约1500万美元,买下了两家零售公司,包括位于巴尔的摩的霍克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另一家是服装连锁店联合制衣公司,都买下了整个企业,都是基于便宜长线投资的。

凯恩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和巴菲特极其相像。他在职业生涯早期从事过外汇,玉米,棉花和橡胶产品投机时损失很多钱,然后就改弦易张,成为一位立足长期,有选择性投资的经济学家。

1967年10月,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总资产已经高达6500万美元,他不知道这些钱要投资到什么地方去,市场规则已发生改变,价格低廉的股票已不复存在。37岁的巴菲特将目标调低了——每年盈利9%,或者超过道琼斯指数5个百分点。

然而1967年合伙公司的业绩盈利率高达36%,比道琼斯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投资1300万美元到运通公司,让他轻松赚到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从迪尼斯那里赚到了55%的利润。

在股市高歌的时代,对巴菲特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段时间,目睹很多投资商赚得盘满钵满对于他来说不啻一种折磨。

1968年底美国的牛市底气不足。巴菲特合伙公司在1966年赚进了4000万美元的利润,年盈利率高达59%,总资产增加到了1.04亿美元,跑赢道琼斯指数50个百分点。

1969年,在牛市掀起一波高潮时,巴菲特却准备隐退,宣布离开投资界。此时他的个人资产已达到了2500万美元。道琼斯指数1969年底以800点收盘,1970年5月,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每一只股票都比1969年初缩水50%以上。巴菲特1969年使公司维持7%的盈利水平,比道琼斯指数高出18个百分点。从1957年至今,每年增速为29.5%,远超道琼斯指数的7.4%。

1970年,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本杰明·罗斯纳的联合制衣公司,合伙公司的其他资产都做了清算。他将自己的资金注入到城市债券里,建议合伙人可以投资到比尔·鲁安(格雷厄姆班上的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的赛凯亚基金上。或是保留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以及如何做出像他同样的投资债券。

tips:

1.沃伦·巴菲特,1967年10月写给合伙人的信:“我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目前市场的形势了。”

2.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测来买卖股票。与之相反,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

3.巴菲特投资某只股票时都是逐步建仓的,从而避免在大单买入时引起价格飙涨。

4.巴菲特认为,公众的投资态度是会相互影响的,大家的行为和想法互相感染,形成一个集合,在大市场中没有哪个人是孤立的。

5.在查理·芒格看来,与其为一个烂企业出低价,倒不如为一个好企业开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6.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需要20年时间,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

7.巴菲特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从表面上看不出的微妙区别:价格是你所掏的钱,而价值才是你真正得到的。


第七章:伯克希尔·哈撒韦

“资本是流动的。轮船也许会腐烂,但是利润却不必和船长的灯一起沉入大海。”

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股东。1965年,34岁的巴菲特许诺48岁的蔡斯,让他来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裁。

在拥有了斯坦顿兄弟的股票后,巴菲特合伙公司便拥有了49%的份额,平均每股成本是15美元。在公司改组的1965年5月10日当天,股票便大涨到每股18美元。(改组:肯蔡斯为总统,巴菲特为执行委员会主席)

巴菲特不会批准蔡斯或公司的其他任何人得到股权奖励。在他看来,一个管理者拥有股权激励和持有公司股票不同,管理者对前者并不需要担心会遭到什么损失,因此也就更有可能肆意挥霍股东的资金来盲目投资。因此他借钱给蔡斯买进公司1000股股票。

巴菲特只关心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不断的要求削减公司的存货和固定资产,而不进行资本注入。 公司一直在纺织业内外寻找合适的兼并机会。第一个就是国民赔偿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伯克希尔又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业公司,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分别投入到保险业、银行业以及出版业。

1970年,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他个人拥有伯克希尔公司29%的股份,自己任董事长,并且首次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里,拟写了一封致股东们的信,谈及公司经营评价尺度:即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是投资的每一美元到底能赚到多少钱。他对业绩的评价标准向来都保持一致。

1970年,伯克希尔公司从纺织业赚到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但是从保险业却赚到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赚到260万美元。但巴菲特没有关闭纺织厂,而是在自己的良心、满足感,以及金钱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

tips:

1.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而不愿经营一个规模大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

2.纺织品行业需要不停的在厂房和设备上进行投资,因而需要消耗很多资金,但是保险业却能不断的带来现金流。保费可以在券前端收取,而债务可以以后再偿还,在收取保费和偿还债务之间,一个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于股市,这在行话中叫做“浮存金”。

3.巴菲特比全美国任何人都更早的领悟到了浮存金的巨大作用。


第八章:本能回归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也因为他身上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能够做到不感情用事,他不会因为道琼斯指数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投资策略。”

1969年,先后投资3.2万美元,5万美元到《华盛顿月刊》,然而他勃然大怒,因为他没有收到年度报告。

1971年,在自己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对青年之城这一新闻进行报道,并获得了美国新闻普利策奖,然而巴菲特对奥马哈排名第二的这个报纸还是很失望,认为无法确保赚到利润。却对排名第一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情有独钟想买下它,但是对方不出售。

《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垄断了奥马哈城的整个日报业,意味着可随心所欲的提高广告费,这样,其实他享有一种受到保护的经营特权和垄断经营局面。

1972年美国股票市场,格很贵。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都投资到一些广为人知的成长蓝筹股上,例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德州仪器公司等50只股票,也就是“漂亮50”,当时平均市盈率高达惊人的80倍。

而巴菲特开始在“漂亮50”以外寻找价值洼地,他买进了加州水利服务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公民银行,信托公司和通用汽车,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投资公司,克里夫兰-克里夫钢铁公司,沃那多房产公司和奥马哈国民银行。

1973年“漂亮50”泡沫开始破灭。股市陷入低谷,巴菲特买进了更多的公司。他发现很多股票的市盈率不到十倍,说明美国的股票在贱卖,却没有人想要,巴菲特马上作出本能的反应: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变得贪婪。

1973年,巴菲特通过所罗门兄弟公司通过出售优先债券来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筹集2000万资金,开始进军媒体行业:买下《华盛顿邮报》,成为最大的外部股东,买入《波士顿环球报》,布斯报业,多媒体公司,哈特-汉克斯报业。 并打算购买广告业的股票:OPG广告集团和奥美广告集团。

巴菲特把广告业看成传媒业中的一张免费券。因行业不需投入太多资本。

197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拥有OPG广告公集团17%的股份。

1973年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达到87美元后,一路大跌,到1974年只有40美元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买入的股票也是一跌再跌,花了5200万美元,到1973年底市值跌到4000万美元,到1974年,账面亏损更严重。但巴菲特却相当乐观:认为手中持有的股票在将来极具升值潜力。

例如,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1973年,公司盈利增长40%,但其股价从10美元跌到9美元,8美元和7.5美元,市盈率已不足5倍。1974年1月8日,他大量买进该股,1月11日,16日又增仓,有107天都在买进,最低买入价为5.5美元。(1973至1974年为熊市,通货膨胀率高达11%,与经济衰退并存,利率上升到20年以来的最高点,漂亮50跌幅高达80%,然而几句讽刺意义的是,现在却是买进所有股票的大好时机)

自1968年以来至1974年,熊市延续了6年。比1929-1934年还长了一倍。

1974年9月,格雷厄姆重新露面,发表了他的“价值再生”演说:投资者需要这样几种素质,第一,理性与智慧;第二,完善的经营之道;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比尔·鲁安,约翰内夫都指出大举进军股票市场的时机到了。巴菲特在1974年10月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也表态说:现在正是投资的绝佳时机。

tips:

1.沃伦巴菲特,1974年:现在是发财的时候了。

2.尽管巴菲特崇尚自由,但是他对于大手大脚的花钱从来都是心有戒备的。

3.巴菲特有一种赚钱的嗜好,赚钱对他而言纯粹是一种消遣。

4.在市场低迷、人气不旺的背景下,股票的价格和它所代表的资产价值之间其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5.如果你知道《华盛顿邮报》或任何一家公司到底价值多少,那你就不会被其他因素混淆视听,这正是巴菲特所极力追求的境界。

6.未来永远都是捉摸不定的,对巴菲特而言,真正可以把握的是某些股票可以用低于或远远低于其资产价值的价格买到,而其他外在因素无法进入他的参考坐标。

7.格雷厄姆“价值再生”:投资者需要这样几种素质,第一,理性与智慧;第二,完善的经营之道;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韧不拔的性格。


第九章:嬗变的自我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将这些股份完全区隔开来,好像每一部分都是他的独生子一样”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职业上的联系纯属偶然。他俩同时购买了蓝带公司的股票,到70年代初,巴菲特成为蓝带公司的最大拥有者,芒格是第二大股东(蓝带公司拥有无偿地使用浮存金的优势)

1971年,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喜诗糖果公司,这是他至此所做的最大一笔投资。至此,他的投资王国里拥有了糖果、纺织、零售、保险、银行、出版以及购物券。此时的巴菲特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蓝带以及多元零售三家公司打理投资。

随后他俩通过蓝带公司来购买韦斯克公司的股票,此时的韦斯科正打算和圣芭芭拉财务公司合并。芒格买下了20%的股份,但是仍没有能阻止合并,随后巴菲特说服伊丽莎白放弃合并,蓝带公司将股票份额提高到24.9%。

此时,1974年秋,他们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巴菲特和芒格在蓝带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中都拥有股份,芒格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任何联系。关系错综复杂。调查主要集中在蓝黛公司是否曾操纵了威斯克的股价上来破坏并购。这起案子在1975年一直拖着,他们又把矛头转向另一个目标——原始资本基金这是巴菲特和芒格控制的另一个基金。1976年已经进行了两年,终于了结了。

巴菲特开始结束或者是简化自己交叉投资的复杂局面,他出售原始资本公司持有的蓝带公司份额,把韦斯科在蓝带公司旗下进行了整合,把多元零售公司并入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一系列合并让他和芒格的联盟关系变得规范了。为换芒格手中多元零售公司股票价格,芒格得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的股票,并任命他为公司的副董事长。合并之后,巴菲特只剩下一个钱袋了,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执掌它的最初10年里,巴菲特使它的每股净值从20美元升到95美元。他对公司进行了改头换面,买进了保险公司,银行股票组合,为思科公司的控股股份,以及蓝带公司,喜诗糖果公司。

到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拥有公司43%的股份,苏珊也持有3%。为得到伯克希尔哈撒韦以及蓝带等下属公司的控制权,又投入1540万美元,让股票每股增加了32.45美元的市值。

巴菲特控股的公司

tips:

1.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将这些股份完全区隔开来,好像每一部分都是他的独生子。

2.投资者常常认为账面价值表明了公司的价值,或者至少是公司价值的一个参考值。但事实上,这两种价值所表达的概念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账面价值衡量的是投入企业的资本加上留存下来的利润,而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将来能从企业里得到多少价值,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巴菲特把这成为公司的“内在价值”。

3.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如喜诗糖果公司。

4.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账面价值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评价工具,因为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诸如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占比并不大。

5.一种长期的投资关系,绝非只是在某只股票上押宝,他是公司所有权的一种体现,一个大股东,即合伙人,既会有付出,也会有收获。合伙人体现了诸多暗含的责任感与忠诚。这与他对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者的感觉一样。


第十章:重返华府

“巴菲特给格雷厄姆家族带来了一种新视角,而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公司都在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帝国的地盘扩张得越来越大。”

1933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买下了濒临破产的《华盛顿邮报》。1963年,凯瑟琳接管了《华盛顿邮报》。1971年,《华盛顿邮报》上市,尽管它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但是利润却只有可怜的10%,同时话电视业务业务麻烦缠身。

1974年秋,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董事,当时凯瑟琳正好57岁。他买进了公司10%的股票。不久,提议公司应该回购一大部分自己的股票。凯瑟琳认为,如果公司的资本总是在自己的钱包里循环,成长不大。巴菲特则认为,公司整体的业务增长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股盈利增长率,低价收回能分到更多。

巴菲特和凯瑟琳的相交,让两人的社交圈子都扩大了。巴菲特开始和社会名流打起了交道,成为万人瞩目的风云人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菲特家的生活开始失去凝聚力,苏珊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手,巴菲特也支持她。

巴菲特与凯瑟琳的结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乃至最终对巴菲特的投资都带来了影响,《华盛顿邮报》常发生放弃收购机会的事,让公司高管万分沮丧。但巴菲特对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都没有兴趣,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他当初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因为它的出版业和电视业能产生直接的现金流,而不需要买大量的利润重新进行投资)。

在巴菲特任董事的11年间,华盛顿邮报几乎没有任何大的商业运作,公司每年收入增长保持在12%左右。唯一显著的变化是公司的盈利能力,1974年,公司每1美元销售额的经营利润仅为10美分,到1985年上升到了19美分,相当于股本收益率翻了近一番。

在巴菲特的劝说下,华盛顿邮报用他的闲置现金买了自己公司750万股,占到总股份的40%。因为在这一期间,公司的净盈利增长了七倍,而每股收益增加了整整十倍。

从1974年到1985年11年期间,华盛顿邮报为股东平均每一美元的资本挣到了可观的23美分,公司的股票以年均35%的惊人速度不断增值,加上红利,全年的年收益高达37%。到1985年底,巴菲特离开华盛顿邮报,伯克希尔哈撒韦当年所做的1000万美元投资,已经上升到了2.05亿美元。

巴菲特又对另外一家公司起了兴趣,就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这家公司的优势在于,延续低成本运营方法,不依靠销售代理人来经营,其实在他危机重重的时候,潜在的成本优势依然没有改变。巴菲特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相信它能够度过即将破产的危机。而它低廉的股票自身就证明是一片价值洼地。

最终,巴菲特成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东。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一样,也开始回购自己的股票,它的高管也养成了经常拜访巴菲特的习惯,整个公司完全被巴菲特化了。

1976年9月,格雷厄姆在法国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2岁。

巴菲特的投资,受到格雷厄姆的指点,还收到查理芒格影响,也受过作家兼投资家菲利普·费舍尔的影响。

tips:

1.投资者要对每只股票进行仔细甄选,并挑出其中最值得投资的潜力股。

2.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你得到了关于“公司基本面恰当的判断”,那就是买入公司股票时要考虑价值原则,要有充分考虑公司股票安全性的稳健态度,以及不会每日市场行情涨跌所动的超然。


第十一章:报业大亨

“两家报纸全力展开了古老的新闻肉搏战,在巴菲特看来,最后只有一家报纸能够存活下来。”

1976年,巴菲特建议凯瑟琳的华盛顿邮报买下《布法罗晚报》,凯瑟琳没有这么做。1977年,巴菲特和芒格,花3250万美元买下了。

巴菲特开始筹备晚报发行周日版,遭到强烈的竞争对手《信使快报》周日版的攻击起诉,并判决《晚报》周日版可以发行,但是严格限制了它的促销营销和针对读者及广告商的营业能力。这给晚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78年损失高达290万美元,1979年达到历史最严重的460万美元。

随后晚报又遇到了新危机,来自工会组织的挑战。信使快报渔翁得利,趁机拿到了很多的订单。然而最终工会妥协了。

布法罗的严重经济萧条,给两家报纸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争夺周日版的硝烟仍在弥漫。晚报仍然存在差距,5年之后,两家报纸周日版发行量分别为19.5万与26.5万。晚报仍然在赔钱。自巴菲特买下之后,税前总损失已高达1200万美元,到1982年初,芒格认为他们的损失已经无法填满。

接下来几个月晚报周日版发行量突破了20万大关,比信使快报还少一大截,然而到了9月份,《信使快报》倒闭了,他每年亏损300万美元,是晚报的两倍。

《信使快报》关门的那一天,《布法罗晚报》更名为《布法罗新闻报》,并开始发行晨报。不到半年,发行量就上升到了36万份,占市场主导地位,成了一座金矿,甚至可以说是一架收费桥梁。布法罗新闻报,不仅赚钱,而且日进斗金。

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第一年里,税前利润高达1900万美元。到20及80年代后期,年平均盈利在4000万美元左右,比巴菲特在蓝带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的总投资还要多。

tips:

在一个大城市里,并不允许有一家以上的报纸兴旺经营,事实就是这般残忍。不是市场上第一宠儿的报纸注定要失败。


第十二章:合伙人回归

“有人想知道,巴菲特对婚姻到底有过多少探究,或者他重新找一个贤内助是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继续干好工作而已。”

巴菲特经常乘飞机来往于纽约,华盛顿和布法罗之间,他和苏珊之间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苏珊对自己的演唱事业越来越上心了。

1977年9月,45岁的苏珊离开了丈夫,搬出了巴菲特在法纳姆大街的家。让巴菲特失去了25年来的依靠,苏珊表示,两人并非从此成为陌路人,还可通电话,一起旅行,只是“两人各有不同的追求”。

1977年,也就是苏珊离家的那段时间,巴菲特开始写作,记录下自己的投资进展状况。

1980年夏天,50岁生日时,苏珊给他在纽约大都会俱乐部给他办了一个盛大的聚会。那一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已经卖到了每股375美元。

第二年,巴菲特差点命丧黄泉。芒格从此得了个新外号叫“芒格船长”。

伯克希尔哈撒韦开始拥有一批“单股股东”,他们只买入,公司一股股票,为的只是弄到巴菲特写的报告。

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非常担心再次发生通货膨胀。他对通货膨胀给保险业带来的影响论述很有见地。“通货膨胀会使债券价值受损,而保险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投在债券上,当债券损失上升时,保险公司不愿像往常一样卖掉部分资产来还债,因为不管谁卖掉债券都会遭受大量损失,保险公司并不急于收回债券业务上的投资。”

198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涨到了470元每股,1982年涨到750美元。1982年,美国利率不断下调,开启了10年熊市后的长达18年的牛市。

198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名下的股票总市值已高达13亿美元。一开始连一分钱的股票都没用,这些业绩都是巴菲特从纺织厂的资金中集腋成裘的创造并累积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身的股票价格上涨到了每股1310美元,而道琼斯那年收盘为1259点,巴菲特的身家上升到了6.2亿美元。

股东们建议,巴菲特进行拆股,但是他拒绝了,而且也很讨厌股票高换手率,嘲讽这种频繁的交易,只对服务生有利,因为他们可以多收小费。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界风起云涌,美国遍地都有恶意收购垃圾债,选择杠杆收购,大企业家也不会在艰苦创业,而是随意转手、肢解和重组公司。巴菲特却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

tips:

1.巴菲特介绍了自己评价股票的方式,就像他评价一个企业一样:他寻找的是自己能够深入了解的公司,有一个诚实干练的管理团队,有着良好的成长前景,而且股价不高。

2.巴菲特看到的不仅仅是股票本身的风险大小,更看到它背后所隐藏的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股票与债券一样,都是公司所属权的一种证明,股票其实也有利息,那就是企业的盈利,只不过不明显罢了)

3.巴菲特说:买了长期债券就相当于在30年内把自己的“钱”贱卖了。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投资于那些对通货膨胀抗跌性强的公司。如通用食品公司和雷诺工业公司,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他认为,公众认可度高的消费品,可以随着通货膨胀而提高价格。

4.通货膨胀是“一条巨大的企业蛀虫,他不管企业是死是活,每天都会无情的吞噬掉企业的巨大资产。”

5.巴菲特形象地把公司的高管们比作官僚,因为他知道这样能形象地揭示出他们身上的痼疾。

6.巴菲特警告说:强调会计数字的好看而忽略实际经济实力增长,长此以往只能是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7.巴菲特关注的是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而不是频繁的买进卖出,或者用名目繁多的财物或者手段来把比萨饼切成很多小块(把股票的价格拆分得很低)


第十三章:地毯夫人

“B夫人真是巴菲特理想中的商人,她好像正是从它的年度报告中走出来的一样,似乎是巴菲特创造了她,并让她来帮助实现巴菲特理想中的价值。”

1983年夏天,巴菲特花6000万美元,买下了89岁的B夫人的商场,也是迄今为止巴菲特的最大的一笔收购案。这家店是全美国最大的家具商场,年营业额高达1亿美元,在奥马哈的同行中营业额占了2/3。巴菲特也许认为,B夫人拥有奥马哈家具市场的“”梁收费站。”

1893年,B夫人出生;1919年,和丈夫在奥马哈城定居;1937年44岁时,攒下了500美元,租了一家杂货店,起名为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希望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她的生意经就是“薄利多销,童叟无欺”。

当她57岁时,多年的梦想才终于实现。她的经营之道其实十分简单:大批购进货物,尽量减少开支,有钱就存起来。他的卖价只比成本高10%。

B夫人是巴菲特认为的管理商场的最佳人选,巴菲特当年刚把自己的年薪加到10万美元,但是付给B夫人的年薪均高达30万美元。

巴菲特对布朗基一家评价甚高,后来又买下了家族的,第一个商店——波深珠宝店。这家店的宗旨也是薄利多销。在巴菲特看来,这两家商店有着相似的活力,他们都有让竞争对手无法近身的护城河。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已经代替新贝德福德纺织厂,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象征,它15个月赚的钱相当于纺织厂19年赚入的利润。

20世纪70年代,他又买下了一个纺织厂,但是并没有为他赚得利润,反而带来了亏损。1985年,巴菲特关掉了纺织厂。

tips:

1.商场营业额大,但是宝贵的资金很少会闲置在存货上,纺织厂却要花大量的资金,每当有别的工厂改进设备,自己的纺织厂也要跟着改进设备,因此,耗资巨大,没有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2.巴菲特在纺织行业悟出的一条真理:一个好的经理人,在一个糟糕的行业中,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巴菲特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里可能有点奇怪,不过以J.P.摩根的观点不谋而合,商业伙伴最重要的是人品。


第十四章:风起云涌的80年代

“华尔街对于投机已熟视无睹,对兼并狂潮也绝非熟悉。但是,整个华尔街的架构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

80年代美国,开启恶意收购狂潮,产生一种新的利器——垃圾债券,而他的提倡者,正是之前提倡股票迅速转手的弗雷德卡尔,摇身一变成了德盛公司垃圾债券的推销者。过去大股东对某家公司的承诺,能够有效防止公司被收购,但是现在这种承诺完全无效。

巴菲特的观点也变了。他时刻提防操纵股市者,防范他们在董事会议室里掀起风浪,对因为收购风潮带来的股价猛涨,也是时刻警惕。但这次他不想洗手不干,很想做成几笔大交易。

从1985年2月26日,巴菲特开始玩这种大游戏。1979年,巴菲特买下了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部分股份,1984年又买了一部分,当接到莫菲的电话时,已经拥有了2.5%的股份。这时他与墨菲合作,提议由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买下大都市公司300万股股票,相当于用5亿多美元买下大都市公司18%的股份,这是他与B夫人交易额的8倍,也是他第一次在传媒业投资(华盛顿邮报)的50倍之多。大都市公司则靠输送的这弹药来购买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为了能成为美国广播公司最大的股东,安排比尔.鲁安取代了他在华盛顿邮报的董事职位,美国广播公司把旗下的有线电视公司卖给了华盛顿邮报)

然而巴菲特后来对这个决定后悔了,他给大多数公司开出的股价相当于16倍的市盈率,这在恩师格雷厄姆看来出价太高了。

华尔街这种奇怪的企业狙击游戏(恶意收购),为巴菲特提供了机会,他想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当一下救火队员。

1985年秋天,以3.15亿美元买下了斯科特费兹公司。这笔钱来自于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以高价恶意收购了通用食品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最大的股东,赚到了3.32亿美元的利润。

tips:

1.有位年轻的银行家评论巴菲特:他有三种职业,开始是个猎手,专门猎取低价位的股票;后来又成了一个投资者,以合适的价格买了不少好企业;再后来,把投资弄得一团糟。

2.巴菲特投资的观念(不进行频繁的买进卖出):第一,只买不卖的投资人所交的税会更少,长此以往,这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第二,长期持股也能创造不少机会,包括B夫人和拉尔夫斯奇利这样的人都愿与巴菲特合作;第三,巴菲特知道一旦投资就不想轻易撤出的话,他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更加谨慎。

3.巴菲特总是靠保持连续性来赚钱:同一个合作伙伴、同样的股票和同样的公司。他一生向来不喜欢改变。

4.巴菲特认为投资就是从企业的经营中获利,而不是赚取差价。而杠杆收购的推销商其实不能算真正的投资者,他们充其量只是把资产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的倒爷,他们并不创造价值。


第十五章:公与私的两面

“尽管巴菲特已经成了公众人物,但是他的私人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凡宁静。他不会是预约时间,而是喜欢率直的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到1986年早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已经突破每股3000美元,在21年时间里股价涨了167倍,而相同时间的道琼斯指数只不过上涨了1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菲特引起平民色彩而大受欢迎。

80年代中后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共只有11名员工:两名秘书,一名接待员,三名会计师,一个股票经纪人,一个财务主管,一位保险经理,格拉迪斯凯瑟(一直是他的助理)和他这位老板。

巴菲特和比尔斯科特两人负责整个公司的投资事宜。这在其他公司估计得几十个股票经纪人和分析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结构上就像亚瑟王的圆桌会,整个组织的权力链只有两层——执行人和巴菲特本人。

巴菲特对自己的缺陷心知肚明,因此在管理上,他给经营者搭好舞台,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而是给他的管理人自主经营权。

tips:

1.他就像美国很多经典传说中描写的那样,以正义和品德取胜大都市的尔虞我诈,用执着不变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现代快节奏。

2.他一生都在给人快乐,他没有缺点。

3.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

4.巴菲特的格言是:“不值得干的事就不值得好好干”。他的谈判风格是想好一个价格,要么成交,要么走人,不过一旦决定就绝不改变初衷。


第十六章:大崩盘

“巴菲特并不是在盲目预测。他只是遵守了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险业务飞速发展。其中打头阵的当属国民赔偿公司,他为巴菲特赚取了大量投资所需资金。

保险业亦是如此:只要你能计算出飓风或三辆车相撞的可能性,并相应的制定价格,那么你就像玩这种色子永远也受不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喜欢的业务就是“再保险”。

保险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别的公司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而纷纷降低保费时,巴菲特却不然,他宁可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1.85亿元下降到了到1984年的1.34亿美元。

到1985年,保险市场果然江河日下,其他保险公司遭受巨大损失,不得不缩小承保范围。而巴菲特在1985年则打出一则惊人的广告,愿意以100万以上的保险金,为难以找到承保人的大客户承保任何风险。这一招给伯克希尔哈撒韦一下子就带来了1亿多美元的保费收入。

198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费收入高达10亿美元,是前两年的7倍,这为他提供了8亿美元可用于再投资的浮存金,第二年浮存金的规模更是达到了10亿美元。

1987年,他的资金更加充沛,然而,道琼斯指数一路上窜到了2258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是每股3450美元。除了“永久”保留的大都市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三只股票之外,巴菲特已悄悄卖掉了其他股票,不过却很难找到可以重新投资的地方。

当时,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达到20倍左右,股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一些公司每年12%-13%的实际盈利水平,巴菲特认为股市处于一个危险地带。当年8月,股市上涨到了2700点,很多人从牛市中大发横财。巴菲特公司股票更是达到每股4270美元。巴菲特则同1969年一样,把钱又投在了地方政府债券上。

1987年,巴菲特用7亿美元达成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投资所罗门公司。而当年,利率一直在上升(这会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缩水),但股市表现依然抢眼,8月道琼斯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22倍。当时日本更是高达60倍。这让人们忘记了股市的危险,认为股市还是比较安全的。

从1987年1月到8月的最高点2722.4点,道琼斯指数增长了惊人的44%。10月6日当天下跌91.55点,创下单日最大跌幅纪录。10月12日左右,巴菲特卖掉了至少一批本来想赚取更大利润的股票,除了他的三种永久持有股票外,他几乎把所有的股票都卖了。

巴菲特并不是在盲目预测,它只是遵循了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随后一周,美国利率超过了10%,而在10月16日,一个黑色星期五,道琼斯指数重挫108点。10月19日,星期一恐慌性抛售,终于演变成了大崩盘,当日道琼斯指数急挫508点,跌幅之深高达22.6%。巴菲特损失也高达3.32亿美元。

与1929年大崩盘的黑色星期四相比,这次黑色星期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它没有引起经济萧条。

在发生崩盘的一周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是4230美元,在16日(周五)它的收盘价为3890美元,黑色星期一它跌到了3170美元,在那一周里,公司市值蒸发了25%,一代人辛苦经营的成果,有1/4消失了。

tips:

1.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87年年报:“我从未见谁能够预测市场”

2.巴菲特并不是在盲目预测。他只是遵守了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第十七章:飞镖之争

“所有人都想预测市场先生的下一步反应,而任何人的猜想都是漫无边际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巴菲特的带领下,格雷厄姆和多德学派的都投资家们,与现代金融理论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学者们的理论叫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一个公司所有公开信息都可以从它的股价中体现出来,市场是随机的。

所有的商学院和大学的经济系都把有效市场理论奉为经典。这种理论成为“将鸡蛋分散到1000个篮子里”投资极端多元化的理论接触,也成为大多数投资者认为的利器。

代表人物保罗.A.萨缪尔森。他的观点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认为将来要发生的事“总会在之前投下影子”,即他们会反映在当前的股票价格上。他是第一个关注巴菲特的有效市场理论家。他的理论还有个吸引人之处,在于把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引入了现代金融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实际上是在试图揭示市场非理性的一面。

两个对立学派的一个严重分歧就是关于风险的定义。在巴菲特看来,风险是支付高于一家公司实际价值购买其股票的风险,而这种变化因素是无穷无尽的。理论家则认为,一家公司可预测的风险都已反映在股价上了,因此某只股票的风险大小就是它价格的变动情况。它有精确的数学定义,就是看它的价格波动幅度与整个股市波动幅度的对比关系。

tips:

1.投资大师伯纳德·巴鲁克:“如果少一些从众心理(经常表现为盲目的从众心态),我们的经济理论会得到更多的称赞。”

2.本杰明·格雷厄姆曾把股票的波动比作一个友好却善变的“市场先生”,一会儿阴,一会儿晴。所有人都想预测它接下来会有什么表情?而任何人的猜测都是漫无边际的。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好的投资策略,就是别去理会市场先生那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

3.巴菲特的职业原则是,理性的分析(尽管很难且带有主观性)是挑选股票的前提条件。有时候一些股票的价格往往会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精明的投资者买入了就能获利。

4.格雷厄姆和多德的特征:在市场上寻找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出现偏差,从而有投资空间的股票。

5.人们很容易把期货和股票混为一谈。期货是对市场走向的零和博弈。它并不能为企业积累资金,而融资功能才是股市的根本目的。期货并不在企业的经营上下注,而是对未来下注。


第十八章:圣殿隐秘

“巴菲特说,做一个好的分析者其实并不需要接受正式培训,也不需要高智商,最关键的是具备几项素质:有活力,讲原则,有悟性。”

1988年秋天,巴菲特开始大单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这时它的股价已从股市崩盘前的最高点,下跌了25%。到1989年春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买下了它价值10.2亿美元的股票,占可口可乐总股本的7%,平均价为每股10.96美元。

仅过了3年,巴菲特在可口可乐的投资就上涨到了37.5亿美元。

可口可乐属于那种简单的公司,他拥有提价能力和护城河。它的品牌知名度极高,尤其是在国外,销量是百事的4倍。他的品牌本身就是一座桥梁收费站。它的主要业务不是卖可乐,而是向灌装厂和汽水生产商提供可乐浓缩液,这样它需要的资金就很少。

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策略开始改变,郭思达慢慢放弃了与可乐相关的非核心业务,而且开始关心开拓国外市场。从1984年到1987年,在全世界销量增加了34%,产品利润率也从22%上升到了27%,海外市场利润总额从6.07亿美元上升到11.1亿美元。到1987年,3/4的利润来自海外市场。

同时,郭思达还用公司剩余的资金回购股票,并且还以资本收益率的大小来评价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这都与巴菲特的观点不谋而合。巴菲特发现了知音。

1989年3月,当他投资可口可乐公司公开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也像注入了汽水一样,上涨到了每股4800美元,仅半年之后又上涨了66%,站上了8000美元的高位。

巴菲特牢记着这样一组数字:每销售8盎司一瓶的可乐就有1美分的利润,每天卖7亿瓶,每年可以卖出2500亿瓶。

tips:

1.巴菲特之前的许多投资决策,都是根据公司某些特定事件或资产负债表找到价值洼地后作出的。

2.巴菲特判断股票价值的方式:他往往把股票看作债券,债券的内在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股票也一样,等于每股预计的现金流。巴菲特定义的现金流等于报告期收益加上贬值、折旧、摊销和其他非现金支出,减去每年维持运营和竞争力的资本成本。(买入债券很容易清楚未来的收益,你完全能预测30年后自己的收益情况;而买公司股票,你也能得到利息的股息收益,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有印在股票上而已)

3.巴菲特就是用这种价值投资观来寻找价值远远大于股价的价格低估值绩优股的。

4.巴菲特购买股票的要诀:

(1)不理睬宏观经济环境的趋势和他人的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未来股价变化的预测。只注重公司的长期价值,也即关注股票在未来可以带来的收益大小。

(2)永远只买自己能看不懂的股票。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公司不熟悉,你就无法进行准确的估值。

(3)要找对待股东的钱像对自己的那般认真的管理者。要非常详细的研究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和竞争对手的前景。要相信自己的大脑,不要道听途说的轻信其他分析人士提供的报告。

(4)大多数股票如果用这样的方法都来分析都不尽如人意,那就不要理会它。投资人一旦看中某种股票,就要坚决果断的买入,而且要大单吃进。

5.巴菲特做的大多数事情,例如阅读报纸和行业报告,一般的投资者也能做到。他就是研究这些公开的信息来进行投资的。

6.巴菲特说,做一个好的分析者,其实并不需要接受正式教育,也不需要高智商,最关键的是素质:有活力,讲原则,有悟性。

7.巴菲特认为,人最关键的是要坚信自己的判断,要保持镇定,不要临阵慌乱。


第十九章:霍华德巴菲特的农庄

“如果因为出身高贵,手里就有一辈子享用不尽的免费“食品券”,我认为这是有悖公平的”

80年代,巴菲特和子女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和妻子以及艾丝翠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看到子女们都在慢慢成才,巴菲特也渐渐感到安心,也稍稍放宽了自己的继承政策,孩子们每人可以得到300万左右的财产。

他帮孩子们改善生活,但是认为孩子们无权大手大脚的挥霍财富,在他看来这些钱本应属于社会的财富,应该回馈社会。他说:“如果因为出身高贵,手里就有一辈子可以享用的免费食品券,我认为这是有悖公平的”

女儿苏珊当上了巴菲特基金的董事。到1990年,每位股东可以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中,为自己喜欢的慈善事业每股捐上6美元,巴菲特和苏珊也间接的捐出了300万美元。这项计划并不需要巴菲特为之掏腰包。

巴菲特在捐赠上比较吝啬。他希望看到具体的成效,因此他发现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捐赠的公益事业。巴菲特基金会名义上由格林伯格管理,实际上最后的决定大权还握在巴菲特和妻子手中。

巴菲特关注的两个问题,核战争和人口控制。他不愿从自己的巨额财富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帮助那些在世的穷人,病人和文盲,也不愿意为当地的音乐厅,博物馆,大学和医院捐赠。由于他只关心宏观经济和未来,让人觉得有点不近人情。

1990年,60岁的巴菲特在奥马哈建立了舍伍德基金会。


第二十章:恐钱症

“这种投资的动力是危险的,它被形象的称为“恐钱症”,投资者“害怕手里拥有现金””。

巴菲特警告股东说:高增长率,最终将使自己作茧自缚,必须不得不继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1989年下半年,巴菲特与吉利、美国航空和冠军国际集团做了三笔大买卖,交易总额达13亿美元。对于这三家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都买了一些可转换优先股,就像对所罗门的投资一样。除了像可口可乐和吉利公司这些全球知名品牌以外,巴菲特对于其他公司的盈利并没有特别高的预期,这正是他选择有固定分红的可转债优先股的原因。而这些交易对象也都潜伏着被收购的危险。

巴菲特的交往圈子大得让人吃惊。他的核心圈朋友包括,凯瑟琳.格雷厄姆,卡罗尔·如米斯,汤姆·墨菲,芒格和比尔·鲁安。

1989年,巴菲特在奥马哈又成了新闻人物。卖地毯的B夫人被两个孙子罗纳德和欧文夺权了,家具商场的管理权也落入了他们之手,盛怒之下,95岁高龄的B夫人,在家具商场旁边又开了一家名叫“B夫人商店”的新店。B夫人的离去并没有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元气大伤,1989年9月时股价上涨到了每股8750美元。

80年代,投资银行为大的融资客户创造了一种零息债券。这种零息债券与实物债券一样,都可以为杠杆收购进行融资。巴菲特当时在报上猛烈的抨击垃圾债券,但他自己就做了一笔有史以来最大的垃圾债券交易—花4.4亿美元买进了雷诺兹-纳贝斯克的债券。

80年代末,投资界人人意气风发,巴菲特却是小心翼翼。到90年代,华尔街再次陷入恐慌,借出钱的人想把钱收回来,企业纷纷倒闭,垃圾债券无法履约事件频频发生。

巴菲特反其道而行,在1990年(自30年代大萧条以后银行业最衰败的一年),买入了位于旧金山的银行业巨头富国银行10%的股票。

1991年,美国向伊拉克开战,股市又重振了。7月,道琼斯指数突破3000点。8月,巴菲特新投资的几家公司麻烦接踵而来。富国银行处在崩溃的边缘,美国运通也是麻烦缠身,许多餐厅另寻合作新欢,持卡人数和利润都在锐减。但吉利公司脱颖而出,伯克希尔哈撒伟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

冠军国际,股票每股收益率下降了85%,但巴菲特不受影响,因为他的红利是固定的,同时还有25万多股的股权奖励美国航空公司。

虽然巴菲特的股票投资有几处败笔,但瑕不掩玉。1991年8月时,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反弹到每股8800美元。


第二十一章:证券之王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这些富得流油的投资银行家,是用牺牲股东的利益来换取一大堆“免费食品券”,这种做法与巴菲特的人生哲学完全相悖”。

自70年代中期,古特弗罗因德拯救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后,巴菲特就对他很感兴趣。

1990年,所罗门兄弟的利润锐减了1.18亿美元,而古特弗洛因德却把公司的资金库总额增加到了1.2亿美元。公司的股价一直在25美元以下徘徊,8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同期道琼斯指数已经增长了近三倍)。古特弗罗因德和其他董事手里甚至连公司最新的资产负债表都没有一张。公司的税前每股收益率仅为10%,但高管的奖金却一年年在不断增加。巴菲特对这些很不满。

精明能干的约翰·梅里威瑟的套利团队中竟有人拿了2300万美元,负责政府债券的保罗1莫舍更是赚疯了。他的违规交易债券让公司陷入困境。古特弗罗因德被要求辞职。

巴菲特想着所罗门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近1500亿美元,其中只有40亿美元买的是股票,所罗门比花旗银行以外任何银行的资产都更加雄厚,而且还有无形资产,公司的生意很赚钱,并不会破产。随后巴菲特来到纽约,开始拯救所罗门。巴菲特出任公司董事长。

tips:

沃伦巴菲特,199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上的发言:“约翰.古特弗罗因德把所罗门兄弟公司经营得很好”。


第二十二章:所罗门的审判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所有董事都认为巴菲特集名誉、财富、权势和内在能力于一身,正是所罗门的救世主”。

巴菲特在所罗门公司投资了7亿美元。

本次事件的第一位牺牲者约翰1梅里韦瑟被迫辞职。

财政部取消了所罗门参加债券竞标的资格。在董事会办公室里,古特弗罗因德已经辞职,巴菲特接过了权杖。德里克.莫汉成了管理人。

对于巴菲特来说,所罗门的当务之急是要应对各种外来压力。它必须重新建立公司在银行家、信用机构、投资人和媒体中的威信。他一再警告说,我们的交易人不要打“擦边球”。

在巴菲特的监管下,所罗门已经出售了500亿美元的资产来缓解信用危机。

10月,他对莫汉说,公司的股票太糟了。在过去五年里,所罗门股票的利润在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中排列第445位。现在巴菲特的注意力开始慢慢从丑闻转向了股票。

巴菲特开始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公司发的奖金太多了,过去公司经理人把公司近3/4的利润都拿回家了。而把真正的伙伴股东们都冷落了。奖金越高,经理人就越容易纵容自己的部门以“低利润率甚至赔本来运营”。

莫汉把经理人的总奖金削减了70%,把银行投资家的平均薪酬减少了25%,有些人一下子就少拿了50万美元居多。他们还解雇了80名专业投资人士和200名后勤人员。

1991年第四个季度是个灾难时间,所罗门负责承销的股票总额从丑闻前占业绩的8%锐减到2%。

1992年1月,巴菲特又面临着一场危机。公司有价值的分析师,汤姆汉莉威胁说要把工资增加到200万美元,巴菲特让他走了。随后又有四位分析师相继离去。最后在莫汉的催促下,他做出让步,保证了6位年轻分析师的奖金,这是他第一次妥协。

4月份案件到了高潮,最后调减费用,花去所罗门2.9亿美元。6月,巴菲特在担任九个月的董事长之后离职了,公司的股价已经回到33.625美元,比1991年8月高出25%。这次巴菲特挑选了寡言少语的邓汉来继位。德里克.莫汉继续负责公司日常业务,但公司的权力重心依然在巴菲特手中。

巴菲特买进了所罗门的更多股票,使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持股率达到了20%。

tips:

1.巴菲特注重名誉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摩根的名言:“信用的基础不是金钱,而是人的品质。”

2.巴菲特说,当迷雾散尽之后,公司在各方面都会变得更加强大。没有哪位下属见他动摇过。这正是巴菲特的价值所在——勇于坚持自我。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唐纳德霍华德说:“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二十三章:巴菲特电车

“不论是60年代股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还是80年代杠杆投资盛行的时代,抑或是9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时代,巴菲特所寻找的一直是他老师称为“内在价值”的不会消减的投资真谛。”

巴菲特90年代的投资活动并不多。苏联解体后,军工板块股票很便宜,巴菲特以每股11美元,买入国防承包商通用动力公司14%的股票份额,还增加了富国银行的投资,当时饱受争议的这笔投资进价价每股62美元,现在增长到了216美元的新高。

除此之外,他还在两个熟悉的版块上下了大筹码,一个是著名的尊尼获加的酿酒厂健力士酒业和其他著名的消费品牌,另一个则是报业帝国甘尼特公司。

最后,又花6亿美元买下了位于新英格兰的三家制鞋厂。公司经营者坚持像B夫人那样敬业的工作方式。

B夫人主动与孙子们修好,并把新商场也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伯克希尔哈撒韦。99岁的高龄的她,仍坚守工作岗位,一周七天从不休息。

在巴菲特其他证券投资中,吉利公司股票涨到52.125美元,可口可乐站上了74.25美元的高位。在5年时间里,这两只股票一直上涨了3倍,另一只上涨了6倍。甘尼特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了25%。

在美国运通公司又注入了十几亿美元,持股份额高达47%。然而这些股票的变化都不如不克希尔哈撒韦自身的变化。1992年6月,巴菲特离开所罗门时,每股9100美元,11月股价已破万元大关。1993年情人节时,达到12400美元。从春到夏,又迅速攀升到了17800美元。1994年继续上扬了25%,而同一年标准普尔的平均股价只上涨了1%。

31年来,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7.68%。如果有人1965年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投入1万元,到1994年底就会给他带来1780万美元的收益。

迪士尼公司以195亿美元价格收购大都市/美国广播公司,创下历史上第二大收购纪录,仅次于诺兹—纳贝斯克公司。

1995年,巴菲特用23亿美元买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剩余股份,完全拥有了44年来最喜欢的股票。

得益于巨灾保险,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业在短短十年内增长了九倍,到1995年达到36亿美元。这些钱可以看作低息贷款,在赔付前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巴菲特也非常有效的利用了这笔数目巨大的资本,它比长期国债的利率更低。

1996年初,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已经上涨到了每股4万美元。为了避免被投机者盯上,推销低价位的克隆股,巴菲特开始出售公司股份。他创立一种新的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普通股,按股票面值为原始股的1/30,用1股A股可换30股B股。

巴菲特与比他小26岁的比尔盖茨关系密切。1995年携妻来到中国旅行。

tips:

1.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80年年报:“预言会告诉你很多关于预言家的信息,但对你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2.巴菲特所寻找的,一直是他老师称之为内在价值的不会消减的投资真谛。在职业生涯中,巴菲特经历了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式的“价值型”股票到“成长型”股票的转变。

3.对巴菲特来说,成长型和价值型的区别是很微妙的,他认为某行业的增长潜力就是它的价值,而他的资产就是自身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

4.巴菲特教导了一代人该如何去定位经营,他证明股票与垄断不同,投资也不是只凭运气的游戏。他证明投资也是一种理性的可以把握的事业,与它背后代表的具体经营业务是一致的。

5.最重要的是,他获得巨大成功不是因为把承诺当成了交易,而是因为他信守诺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