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桥在疯狂地摇动,时而上下晃动,时而左右摇摆,还有好事的冒险者偷偷跑到桥面上去寻求刺激,在颠簸中寻找快乐,它像一根大麻花,在风中诡异地舞动。终于,四个月后“可怜的桥”轰然倒塌,这就是著名的“塔科马海峡大桥”事件。
桥为什么会塌?请您讨论后把原因写在纸上。
这是我在美国亲临的一节“STEAM”课的开场白。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自然知道其中缘由,但是孩子们的答案确是五花八门:质量问题、设计问题、建筑人员不认真负责,洪水冲垮了,大风刮跑了等等。
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拿出一些简易的材料,开始让孩子们动手搭建一座桥,并提供了真实的塔科马海峡大桥的数据,缩小比例后,让孩子们开始动手搭建这座桥,真实地模拟和还原当时的场景,教室里人声鼎沸,一比一的大桥简易模型出现了,很纤细很长,孩子们很开心,可是“可恨的”老师拿来了大的吹风机,由远及近,我们的桥开始出现了和最开始画面里相似的情景,孩子们开始惊呼,NO、NO、NO……
“可怜的桥”终于坍塌了,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写出原因,这个时候答案就开始集中,是因为风力?
如果我们换成钢筋和水泥,风还吹得动桥吗?
问题在不断升级,思维的含量在不断加大。桥的长度与宽度不协调,桥的实体结构没有考虑大风的影响,增加了对风的阻力等因素都在一次次地模拟中被验证。
学过物理的人知道这是比较著名的“卡门涡街”。卡门涡街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现象,也就是说漩涡的形成和侧向力的作用,是具有一定频率的。塔科马大桥本身也有自己的频率,当两个频率接近的时候便会发生共振,而发生共振的后果,就导致了桥的崩塌。
一个半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他们的作业是下一节课要提交一座桥的设计,课堂的容量和对思维的考察让我惊叹!同行的物理老师告诉我,他们讲共振的时候也会用到“塔科马海峡大桥”事件,但是仅仅是导入,导入之后这个例子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引起了我的思索:
“STEAM”教育真的很神秘吗?
“STEAM”教育最初是“STEM”教育,取了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s这四个词的开头字母的组合,STEM教育不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特别强调将分散的四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在后来的发展中增加了Art(艺术),演变成了“STEAM”教育。总之,不论是STEM教育还是STEAM教育,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摆脱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STEAM”教育整合最核心的工作是项目或问题的设计,强调将知识蕴含于情境化的真实问题中,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方案,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看看“大桥为什么塌了”这节课,它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和情景,在探究的过程中,综合地运用了物理、数学、桥梁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奥秘,很好的符合了“STEAM”教育的特点:真实性、创新性、实践性,让课堂很丰富、很生动、很饱满,是一节较为典型的“STEAM”教育的课程。
“STEAM”教育需要有硬件做支撑,但它并不是“STEAM”教育的核心和全部,它的核心在于重视创新性、重视开放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我想做到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做“STEAM”教育,而且我们会做得更好!
对于“STEAM”教育,我也在积极探索中,在这里,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次知识性的总结,远不如一个启发更重要!
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
找到每个孩子胸中那个小火星,给它氧气和空间,它就会熊熊燃起。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