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温柔的教养》,这个情节引起我的反思。
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把玩具乱丢,差点砸到正在睡觉的妹妹。
智慧妈妈没有火冒三丈,大声训斥“你干什么,差点伤到妹妹!”
而是先体察孩子的情绪,了解他不开心的原因,然后温柔地告诉他:“你可以对妈妈说,我心情不好,妈妈会帮助你。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是乱丢东西会伤到人哦!妈妈心情不好可以把平底锅扔出去吗?”
先呵护孩子的情绪,再指引正确的做法。不指责,不训斥,先解决问题,后正面引导。这是我读这个案例的思考。
由此,不禁回想起今天早上的事。
儿子一早起来找不到眼镜,问我,我打心眼里不满意他东西乱放,毫无计划的习惯,因此毫无表情地回答:“你的东西我哪里知道,自己找去。”语气也是冷冷的,毫无温度,不满和指责都流露在语气里了。儿子是个敏感的孩子,肯定听出了我的言外之意。于是无趣地自己在卧室和客厅之间毫无目标的摸索。
看着他那没头苍蝇的样子,我这心里燃起火苗,但是依然压制着不爆发。根据他睡觉不摘眼镜,走到哪里戴到哪里的习惯,我也帮忙去找。一边找一边唠叨:“你把眼睛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就不会找不到了,总是睡觉也带着,说不定放哪里。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儿子估计是知道自己有错,也不顶撞我了,还挺自尊地说:“你不用帮忙,我自己找好了。”
最后,我在沙发上发现了眼镜。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看完书中的案例,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孩子眼睛不见了,他一定很着急,很慌乱,因为他度数比较高,一只眼四百多,一只五百。没了眼镜,眼前什么都是模糊的,无法聚焦。眼睛是他的眼,没了眼,岂不和盲人一样手足无措?
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安慰,是提醒,是帮助。帮他稳定心情,找回清晰。而不是指责,唠叨,火上浇油,更添烦恼。这一点我完全错了,我想我无形中已经伤害了儿子,让他对我失去依赖和信任。
那是不是任他这样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发展下去?当然也不是。
我想是时机、方法和态度的问题。
问题出现时,我第一该做的是解决问题,急孩子所急,找到眼镜。让儿子从内心里对我产生感激、信赖,那么接下来我要说什么他应该也会愉快接受。
反过来,我在他着急,慌乱之际唠唠叨叨,只会让他心烦意乱,厌烦我。我说的话估计也都一字不落地被阻挡在情绪之外。毫无意义。
我应该这样做:
第一步:雪中送炭,积极帮助,解决问题,赢得信任感激。
第二步:温柔提醒,引导思考,改变习惯。
还是读书好,能让我及时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