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份调查问卷,采访国内各个知名中学的重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其中一个问题是,“在小学到高中的12年教育里,您认为哪个阶段(或时期)最重要?”
这道题有87.2%的老师选择了 小升初 这个阶段。
多年一线教育教培经历和案例采访中,也有无数家庭因为小升初的过渡情况不同,而在初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和结果,进而进入不同的高中和大学,差距越来越大。
小升初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择校,第二(知识和心理的)过渡
本次主要说说择校。
小学毕业的时候一般拉开的差距不大,而且在小学超过半数的以上的孩子成绩都在90分以上。小学以培养习惯和打基础为重点,并不强调分层教育。而初中是真正的分水岭。所以选择初中,非常重要。总体来讲,初中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可以细分为升学率高口碑好的,升学率一般口碑一般的。
第一类:就近片区的公立校初中,一般走读
第二类:私立校同时提供走读和寄宿两种选择
第三类:私立校只提供寄宿
义务教育规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所以如果家庭片区附近的公立校口碑和升学率(参看每年该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在中上,建议选择公立校。同时尽可能了解更多信息,比如分班考,特色班和该校的社团特色等。
读公立校,一方面在经济上可以省一大笔钱(私立校每年费用两万到十几万不等),在孩子真正薄弱的时候可以针对性的引导补习,也可以把钱花在坚持培养兴趣特长方面,为未来多一条路的铺垫。
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公立校非营利性,会尽量严格要求和引导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不会在一开始就很明显的完全按照成绩分班。而私立校是营利性质,因为升学压力和口碑需要,一定会按成绩分成非常明显的好班快班(名字各式各样比如实验班火箭班创新班等等)和普通班。而分班必然会导致师资和教学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
更重要的是,初中三年是一个孩子心理和生理变化最快的时期,一定要尽量选择走读。因为选择走读可以跟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不容易因为缺乏关注或者引导而误入歧途。如果是私立校寄宿,初中开始每月跟家长见一次面,其他时间全部都在同龄人周围,很难保证在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不受影响。而一月见的一次面,时间非常有限,导致孩子很多情况下也不愿意跟大人交流,更加重了青春期与父母的隔阂。
小鹏的父亲在这方面有深刻的领悟。小升初的时候因为父母忙,也没想到初中三年的巨大变化。就随大流,给小鹏报了私立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小学小鹏不算绝对的尖子生,但是各方面也都比较有益。初中之后英语由于没有衔接好就有些拉下。但是每月回家一次,小鹏刚开始的会跟父母讲学校趣事,讲到英语成绩下滑有些着急。父母也没太在意,鼓励了孩子,也跟学校老师沟通了一下。一月一月过去,转眼到了期末考。没想到孩子英语竟然已经到了不及格的程度。父母才开始着急。但是孩子慢慢习惯了自己的成绩状态和排名,竟然不太着急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同学之间流行起一些日漫和小说,小鹏英语课由于越来越跟不上,失去兴趣,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更加觉得英语枯燥乏味,也越来越不喜欢老师。
初一暑假赶紧针对加强学习。开学后成绩回到及格的90多分,但是由于基础还相对薄弱,新知识大量学习,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学期中间又逐渐拉下。寒假太短,一转眼又到初二暑假。小鹏的英语成绩落回不及格,而且连暑期补缺补漏加强学习的意愿也很小了。长期没有跟父母生活,小鹏跟父母共同语言几乎没有,沟通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小鹏爸爸说,有时候甚至跟孩子找话说,孩子反而觉得烦,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成绩可以慢慢提上来,但是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大误区
很多择校的家长都会走入一大误区,就是看这个学校近三年或五年有没有名校生,或者市状元,省状元。其实最关键的不是出第一名或者名校生,最关键的是看学校的升学率。因为极其优秀的个体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完全代表整体上这个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水平。而且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入最好的班级。所以比率,比个体更能说明问题。
综上,选择初中的理想顺序是,首选升学率好的公立校(关注分班,尽量进好班),如果片区的公立校很一般,那可以努力考升学率高的能走读的私立校,一定要努力进好班。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寄宿学校,那一定要跟孩子保持密切联系(每周至少沟通一次,不仅仅止于嘘寒问暖)。关注孩子的心理和心态变化。父母是孩子强大的支持和后盾。千万不要在孩子教育关键期上图省事儿。
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或老师,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