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宝宝的吃手行为,家长们总是焦虑万分。
其实每隔几天就会有家长留言询问:宝贝吃手怎么办?宝宝吃手需要制止吗?宝贝三岁了还在吃手正常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于孩子吃手的那些事儿。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4个月-1岁半期间都会经历吃手的行为,因为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对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好奇的。
可是孩子0-4个月婴儿时期,更多的通过听觉、触觉、嗅觉来感知这个世界,视觉会先从0-3个月感知光与暗的不同,再到四个月左右感知色彩的变化。
但是孩子需要对一个物品有更清晰的认知,那就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与把玩。
可是4个月的小宝宝手的发育还停留在握拳的阶段,而孩子在哭闹不止或者焦虑时,只要家长把手放进宝贝嘴巴里,宝贝能很快安静下来,并且开始开心地吸吮自己的拳头,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在此刻,孩子意识到了手的存在,并且用自己的嘴巴感知到了外部世界的不同。
再接下来嘴巴对手开始不断地探索,从吃拳头,慢慢地到吃手指的过渡,而孩子的手也被嘴巴一点一点地唤醒,从握拳到五指张开拿物,再到手指的抠和捏,手逐渐灵活起来。
而这个手部发育的过程都离不开嘴巴对手的启发。
因为0-2岁是孩子感知运动发展的思维形成期,孩子一定要用自己的操作与把玩来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学习。
同时此阶段也是孩子的出牙期,牙龈的痒痛也可以通过啃咬物品的方式来进行缓解。
宝贝不仅喜欢吃手,也会喜欢啃自己的脚丫子,只是因为啃小脚丫太不方便了,所以才会更多的吃手。
而这一行为也是由于先天反射中觅食反射和吮吸反射的一种表现。
宝贝不仅在用嘴巴探索外部世界,吮吸的过程还能带给他们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哭闹中的孩子只要吃到手,情绪会很快安定下来。
孩子除了吃手还会对玩具产生丰富的探索。各种玩具也要啃一啃、被子也要舔一舔、衣服也要咬一咬。
因为啃咬的行为还满足了孩子用嘴巴感知光滑与粗糙、边角与线条的不同刺激感,这也是孩子认识过程的产生。
家长面对孩子吃手的行为也是各种招数齐上阵:全家总动员,看到吃手就阻止、给宝贝缠胶带、抹辣椒水或者戴手套、甚至还有抹蒜水的。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阻止、不焦虑、为宝贝勤洗手、给玩具勤清洗和消毒,直径小于3cm的颗粒物不要让宝贝吃到嘴巴里产生吞咽,保证宝贝的安全就可以了。
宝贝吃手的行为到了一岁半左右会逐渐消失,因为孩子的手对于生活中的探索会逐渐增多,注意力转移到用手来探索玩具和游戏上。
很多家长发现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还在吃手?一般持续吃手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01、宝贝太无聊了
当孩子没有家人的互动陪伴,没有游戏来调动情绪和注意力时,就会感觉很无聊,这时就会想起来带给他很多安全感的手了,然后就会把吃手当成安抚自己的一种方式。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让宝贝的手不停地动起来就好了。手指游戏、积木搭建、拼插雪花片这些游戏都可以让宝贝双手乐此不疲地动起来。
但是家长对于吃手这件事不要批评孩子,不要强化总提醒不让孩子吃手,只要孩子情绪兴奋了,手指工作起来了,自然也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02、情绪低落了,哭的时候要吃手。
宝贝的玩具摔坏了,或者自己摔了一跤摔疼了时,内心便会很脆弱,同样也会出现吃手的行为来安抚自己。
这时家长不需焦虑和制止,而是主动去抱抱宝贝,给他安全感,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内心逐渐恢复状态后,自然也就不吃手了。
03、睡觉前吃手,吃着手才能睡觉
宝贝在晚上睡觉前也会产生安全感不足的行为,孩子总要那个自己最亲近的最信赖的人陪伴着才能安心入睡,如果孩子的内心爱的需求和亲人的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用吃手的方式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安定下来的行为。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仍然是给到宝贝更多的爱与安抚,比如睡前多拥抱宝宝、给宝贝讲绘本,让宝贝大脑放松,给宝贝全身做抚触,让宝贝心情愉悦的慢慢入睡。
当孩子还出现吃手行为时,家长可以选择与宝贝握握手,或者让宝贝抱着一个小玩偶进行入睡,逐渐过渡掉吃手的行为。
如果过渡不好,孩子吃手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频繁,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把自己的大拇指吃出了茧子,四五岁慢慢变成了啃咬指甲的习惯,上学后还喜欢咬笔帽、甚至还会出现咬人行为。
这时家长不应只是关注孩子让不要吃手的行为,而是去思考孩子吃手背后的原因和内心的需求:
是因为孩子的不自信?无聊?缺乏安全感?还是已经将吃手成为了行为习惯?
在这里给家长们推荐三本关于宝贝吃手的绘本,家长可以给宝贝阅读。
《小鼹鼠吸手指》、《大拇指,真好吃》、《我不再吃手了》
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家长的不否定、不批评、不打骂是必须要严格遵守的育儿准则。
用耐心引导、高质量陪伴、户外活动增加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让孩子内心更充实,更自信,吃手的行为便逐渐消失了。
也可以让宝贝从故事中找到共鸣,慢慢过渡掉吃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