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怀念》的碎碎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把我们的喜悦放大,幸福着自己,也会把我们的痛苦加倍,压在自己心上,这个人就是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近史铁生的母亲,感受流露在作者笔端的情思——《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文章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试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情节。
(1——2)母亲央“我”去看花(3)“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4——6)母亲不能陪“我”看花(7)“我”和妹妹去看花儿
我们会发现,文章围绕看花展开,看花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把文章材料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就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情。
三、走进母亲,理解“好好儿活”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史铁生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疗。治疗结束(1972年),即开始轮椅生涯。双腿瘫痪后,史铁生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是母亲改变了他。品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有关母亲的描写,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在课本上批注。)
1.“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语言描写,母亲一直在关心自己的儿子,想通过赏花,帮助儿子重新找到活下去的信心。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动作描写,“悄悄”“躲”,可见母亲体谅儿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表现了母亲小心翼翼,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3.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偷偷”“听”,说明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4.她又悄悄的进来,眼边儿红红的。
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母亲偷偷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强忍内心悲伤,无私关爱儿子。
5.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动作描写,“扑”“抓”,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感受,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6.忍住哭声说
“忍”,说明母亲不仅要忍受心里的痛苦,还要忍受身体的痛苦。
“忍”写出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7.“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语言描写,写母亲强忍痛苦,劝儿子坚强。
朗读体悟:母亲说这话时,心情是怎样的,会是怎样的语气
试着想象母亲的处境,补写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孩子,我已经病得很严重了,留在这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你知道吗,对于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来说,活着,留在这有阳光雨露的世界上,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相对于母亲,你是幸福的,虽然你的双腿瘫痪了,可你还年轻,来日方长。你应该珍惜生命,不应该这样沉溺在痛苦中。你应该好好儿活着,找到自己人生的路。活着,就应该好好儿活着。)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她怕影响儿子,一直瞒着儿子。当儿子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的时候。母亲自然会想到自己的病情。“好好儿活”,这话是讲给自己和儿子的,她希望儿子像她一样勇敢的面对现实,顽强的生存下去,“好好儿活”。
是的,“好好儿活”,母亲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应该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她只能默默地关注儿子,在痛苦的折磨中等待,而她的时间又不多了,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份爱,是热烈深沉痛苦的的爱。
四、走进作者,体会“好好儿活”
所幸的是,母亲去世后,作者终于去北海看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七自然段,认真揣摩作者对菊花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本上。
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格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菊花在秋风中正开的烂漫:“我”的人生态度发生转变,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了重新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看到菊花,作者就想起母亲。作者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话,“好好儿活”,是的,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还应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走向幸福。史铁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写作。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为尿毒症,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350万字。“好好儿活”,史铁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解放了困在轮椅上的身体,找到生命的价值,拥有高贵的灵魂。只是,在这秋风秋色中,想起母亲,这份秋天的怀念里,有凄苦有懊悔,你能从文章语句中体会到吗?(在课本上批注)
五、倾听自己,“好好儿活”
生活中有痛苦有欢乐,亲人快乐着我们的快乐,痛苦着我们的痛苦,当我们遭受痛苦时,不要忘记关心你比你更痛苦的亲人,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树洞”
《秋天的怀念》是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朗读训练。第一单元的朗读目标是注意重音、停连,第二单元的朗读训练目标是语气、节奏。朗读训练,每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如第一单元的朗读训练,重音停连。在朗读训练的时候,注意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段来进行训练,如选择《春》中的具体文字(如1、2自然段)进行重音训练,标注出朗读时的重音,进行朗读实践。可以选择具体文段(如4、5自然段),标注朗读时的停连,进行朗读时停连的训练,然后可以选择一个自然段,把重音和停连的朗读训练结合在一起。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揣摩,自己标注朗读时的重音、停连,进行重音停连的训练。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老师进行适当指导。第二单元的朗读目标是语气、节奏的变化。比如朗读时的语气,可以选择《秋天的怀念》中的一些文段来进行训练,结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体会轻重缓急,关切,忧虑,担心,焦急等,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朗读的节奏可以利用课文《散步》、《金色花》、《荷叶 母亲》来进行训练。《散步》是一篇散文,文中有一些整句,在朗读时结合这些整句,读出节奏。训练的方法可以像第一单元,由扶到放。当然,朗读训练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训练,学生就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朗读水平,它需要坚持不懈的。但是每次的朗读训练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朗读才会有序、有效。
第二单元出了提出朗读的训练目标之外,还提出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对来说,《散步》,《秋天的怀念》是在叙述中,蕴含着浓重深沉的感情,《荷叶母亲》的感情表达则比较直接。在学习《秋天的怀念》的时候,不一定非要点出间接抒情,可以让学生通过揣摩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蕴含在看似平常的叙述描写之下那一份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也是我设计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初衷。《散步》同样在轻松的叙事之下,寓含着浓浓的亲情。这些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揣摩,不一定非要点出间接抒情。学习《荷叶母亲》,可以让学生比较《秋天的怀念》、《散步》表达感情与《荷叶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这种对比之下,很快就会体会到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六年级的教材中也有类似的文章。比如《学步》(赵丽宏)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依恋,都是在一些平常小事的叙述之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进一步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
我在一个小活动中讲到篇文章,当时的设计,只是体会文章中关于母亲的描写,体会母亲深沉的感情,并没有重点体会“好好儿活”。之后我细细品味,感觉设计的不够好。
想到这篇文章其实可以抓住“好好儿活”来进行阅读理解。体会母亲的“好好儿活”,理解作者的“好好儿活”,反思读者(我们)的“好好儿活”。这样,“好好儿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句子,如何把这个重点凸显出来?可以把这个句子作为揣摩的重点。让学生进行一个以写促读的小训练,让学生体会母亲当时的处境,身体状况,对儿子的担忧牵挂、殷切期望,揣摩母亲的心理,补写母亲说这话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再去读这个句子,加深对“好好儿活”的理解。感觉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母亲所这话时的一番苦心,体会那一份深沉痛苦的爱。
在课堂阅读中需要注意的文字材料很多,应该怎么来处理。这是我之前在设计时考虑不周的。在第一二自然段里面,有关母亲的描写是特别多的,对这些语言材料,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有所取舍。其它的描写文字,学生能够找出来进行赏析就行。“好好儿会”这句话,可以重点品味揣摩。一篇文章,需要注意的语句很多,在课堂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取舍。避免肢解课文,是课堂支离破碎,陷入碎问碎答。比如在《伟大的悲剧》中,就有很多值得品味的语句,老师在课堂阅读的教学中,也应该有所取舍,重点品味一两个语句。(至于品味哪一两个语句,就看单元学习目标、课文学习目标了。看老师的取舍)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希望自己能够注意。
对于重点品味的语句,要浓墨重彩地去做,可以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是需要多些思考的。
细思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读来平平常常,看来波澜不惊,其实文字之下蕴含着波涛汹涌。这是不是就像文中母亲的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无尽的担忧,殷切的期盼,深沉的希望。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山的一角,而文字之下,是整个的大山。母爱也如山。
附:《我与地坛》节选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悬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オ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已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ー一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一一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