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人们最常见最简单的思维是什么呢?
眼中有亭,心中有文,直接移用文章”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中“翼然”二字,承前人之慧,倒也适用;贾政从 " 泻出于两峰之间”一句中化用出”泻玉”二字,应眼前之景,倒也贴切;而宝玉独创“沁芳”二字,既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又契合元妃省亲之事,思虑周全,实在是一种思维的创新与突破!
读罢此文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模仿——融合——创新,是一条学习成长之路。
一、模仿是起点
回想起九八年,初登讲台的我无比青涩,无比忐忑。虽说为这第一节课已熬了数个夜,要说的话密密麻麻记满本子。但上了台,学生那几十双如炬的目光齐刷刷盯过来,我还是感到心跳加速,大脑空白,结结巴巴,不知该说些什么?红着脸,低着头,自说自话熬完这漫长的四十分钟,困窘的我逃出教室。
怎么办?不肯认输的我先从模仿开始。我跟着经验丰富的张老师一步步学起。模仿她备课也备学情的缜密思维,模仿她表达思想的精练语言,模仿她和学生沟通时的一颦一笑……前一堂听了,后一堂上,依着葫芦化瓢,老师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慢慢地摸索前行。
二、融合是延伸
跟着张老师亦步亦趋学习了一段时间,参加了一次公开课赛讲。听完课大家开玩笑叫我“小张”,是张老师的复制品。怎么办呢?多跟几位师傅。各各借鉴他们的长处,合成加工。再就是多读书,充实自己。
那个年代网络不发达,我订阅或借阅许多杂志。诸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语文教学与研究》《班主任之友》等等。借鉴融合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
三、创新是飞跃
04年,我竞聘到了县城中学,视野又宽阔了许多。也有了更多赛课赛讲的机会。每一次磨课都要精钻细研,苦思冥想。不时也会迸出一些新思路、新想法。付诸行动,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我一点点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我尝试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我尝试着”“一石激起千层浪”,因势利导,而非照本宣科;我尝试着带动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节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模仿——融合——创新,让从教二十多年的我褪去了初登讲台的青涩,却依然保持着初登讲台的激情。
回顾自己的教育成长之路,品咂其中的滋味,对自己是一种慰藉,对别人或许也是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