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先秦时,华夏一系列核心的概念不仅存在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而且基于不同立场视角,这些概念存在明显的重要性等级差别。
这在老子和孔子的相关论述中有明确的反应。
老子着重谈道德
儒家孔子着重谈仁义礼
后来孟子扩展到仁义礼智
董仲舒最终发展到仁义礼智信
从儒家推崇的概念发展可以见到,在春秋之前,华夏最核心的概念(正面的)就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概念 。
围绕道德仁义礼这个五个概念,又衍生出一系列次级概念:比如忠、信、孝、慈、勇、刚毅木讷等等。
根据每个人在现实世界实践过程中具体的表现,根据自身实现出对以上这些正面概念完成的程度,对不同表现状态的人,又有了一系列的概念性定义:圣、贤、君子、小人。
道德对应天地,就是乾坤两卦之象的理论命名,在价值观领域,强调天地显现给人的最关键的道理,而在政治领域对应的就是“天命与王”。这是老子主要关注的层面。也就是说,由于天命与王的法统关系。意味着关注天地之道的主要是王(王这个层次的贵族),而其他层级的贵族是无关对其窥探的(研究天地大道是王的神圣权力,例:钦天监。不可能允许其他贵族染指王权法统)。所以老子以中央级理论官员身份谈道德是理所应当。而孔子作为一介平民,就算是其祖上贵族层级,也不能将道德作为理论的核心。
所以孔子的理论立基的核心是仁义礼。仁义礼都是从平民或一般贵族视角所应核心关注的东西。仁主要是(人-人)的关系中的每个人必须持有核心价值观的立基点,就是仁者爱人(道德是(自然-人)关系中才涉及的,因此可以看到在先秦时,对(自然-人)关系的关注的层级是高于(人-人)关系的)。义则是在(人-人)关系冲突时,所应当持有的基本价值观态度。而礼的概念就是指体制。孔子尚礼,在政治路线上指体制内晋升路线。在变革方法上指体制内变革路径。而扩展到泛政治理念领域,则指礼是一种基于仁义为核心理念,建立的制度。也就是说这种制度以固定的外在体制形式固化了仁义的基本理念,所以天下百姓不需要明白仁义道理,不需遵从仁义而行,而只需要依礼而行,就客观实现了仁义要达成的目的(这就如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又如儒家注疏《易》所言“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每日依礼而行而不知仁义在其中,如果有人将礼所依据道理阐述,大笑之。)。
因此从上面分析看,孔子从下士、百姓、小民的角度看,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仁义礼。
忠、信、孝、慈、勇、刚毅木讷等次级概念,是围绕道德仁义礼五个核心概念以以下论述展开:
忠、信,在具体的利益冲突关系中自我显现出忠、信的品质,就是实现义状态的重要方式“子曰:主忠信,涉义,崇德也”
孝、慈,慈孝是(父-子)关系最佳状态,所谓父慈子孝。能做到慈孝,则能在其他关系中实现忠。“孝慈则忠”
刚毅木讷:君子在关系中保持自身具有如下品行,就能使关系大概率实现仁的结果: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勇:君子为求仁必须要有勇(勇只是仁实现的必要条件)。超越自我更需要勇气。“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由于我们知道华夏文明是以整体论展开的文明样式。
因此在整体论中讨论具体事物,是以关系论来研究主体的(主体-客体),因此这些概念不仅仅指每个人需要依照如此而为,更重要的是指,依据这些概念实践,要在具体的(主体-客体)关系中,与关系对象形成和合共存的至善状态。
因此这些概念实质是对特定样貌的“关系”状态的描述。
依据以上这些核心的概念行事的人,如果以程度、范围等达成和合共存的至善状态来评价。就能给不同的人分级命名:
能几乎全面实现的人就是圣
在若干特定达成,并成为众人的标杆的人,就是贤
努力在某个概念,或多个概念领域学习圣贤,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是君子
而在各个层面都达不到这些概念所要求的,不思进取甚至主动背离这些概念的要求,就是小人(对小人的行为,引用了一个价值观中间偏负面的概念来描述事实现象“利”)
我们看到了华夏传统的概念存在明显的等级形态。在先秦时期,这不仅反应了等级高下,更衍生出现实政治层面权力层级,以及价值观层面的道德水平的等级,双重意义的等级观(不简单是现代批判的所谓的封建等级观,在价值观层面的这个等级观显然具备先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