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近 这么远。
姐姐的儿子9岁了,读三年级。临近年底,他总是对我说感觉压力很大,我听过之后半是疑惑半是好笑,疑惑是因为10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压力?好笑是觉得这话说的“孩子气”,三年级的小学生还未经世事,哪里会来那么多压力?但是看他认真的表情下还真流露出一丝丝烦恼,遂问他:“为什么会觉得压力大”?
他回答说:“因为要期末考试了”。
我一听顿时明白了,期末考试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就像一个可怕的魔咒,不想面对却又躲不过。我小时候一听见期末考试也是如临大敌。看见他苦恼的小表情,我把一堆大道理咽回了肚子,安慰地说到:“期末考试可是件好事,考完就放假了,你可以尽情地玩,不用上兴趣班,也不用去补习班,而且考试结束以后就过年了,老家有哥哥姐姐可以陪你玩呢,到时候只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考试”。
本以为他会立马化苦恼为激动,谁知道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我不喜欢过年,很烦!”
“可是过年是团圆的日子,家里亲戚聚在一起多热闹啊,而且你还能领到压岁钱和礼物呢,小姨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大年三十晚上放烟花多漂亮”我企图用我所以为的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来开导他。
“可是放烟花实在太吵了,每次过年,半夜里大家一起放烟花的声音很大,会把我吵醒。有时候爸爸妈妈让我起床一起放,我不开心,我只想睡觉。”
“大年三十守岁是传统呀,你又大了一岁,难道不觉得很有意义吗?”
“没有”。
“那过年你最想做什么”?
“玩手机游戏,比放烟花、和兄弟姐妹玩更有趣”。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道怎么回答,都说一个十岁孩子说的话不可信,可恰恰又最真实。我也无法反驳,因为我发现我竟然无比认同这个观点。过年回家,我不会再看春晚,不会等到零点放烟花,不喜欢去亲戚家拜年。拿着手机翻微博变成了过年的常态。这样的我,居然还要企图用传统的“阖家欢乐”的道理去说服别人,还真是有些可笑。
我想放下手机,去交流,去微笑,回应我的却是哒哒的打字声和映在每个人脸上的一束手机光。人总是会被动的顺应大部分人的观点和行为,如果我的身边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我总是会不自主地拿起已经放下的手机。如果身边大部分人都放下了手机,那我也会抬起头,谈笑风生。
前者,是如今的常态。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手机成为了人际交往的必备工具,人与人的聚会往往变成了手机的聚会。年初的时候我去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在那之前我想象了无数遍聚会场景,应该是推杯换盏,互诉衷肠,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一派老同学见面泪汪汪的温馨催泪场景。可实际情况却是,开始大家不冷不热地寒暄之后,每个人都掏出了手机,咔擦咔擦一顿拍照,桌上的菜,酒店的环境,美颜过的自拍,待照片凑够了九张,就发起了朋友圈,而配文大多是“十年同学,今又重逢,感慨万千,情谊依旧”云云,字里行间描述了一个充满旧时同学情的聚会场景,如果我没到现场,也必将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发完朋友圈,就开始高喊“嘿,快去给我点赞去啊”,于是大家在朋友圈里愉快地交流了起来。手机里一片热闹,可身边的同学,只低着头,拿着手机,指尖快速跳动,现场“安静祥和”。我想起了放在我抽屉里那些同学录,当时我就决定,这种操蛋的聚会,不会再来第二次。
在手机没那么普及的年代,一张照片,一封书信都被刻上了“珍贵”二字;在长途沟通不畅的年代,每一次时隔数年的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思念。那时候距离那么远,心灵那么近。
如今我们有了手机,有了朋友圈,有了微博,再也不用等一周才开一次的邮筒,再也不用排队打长途电话,再也不用担心时隔多年认不出对方的样子。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近了,却越来越远。
手机的出现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泯灭的时代印记。我们不能不用手机,也不能失去心灵之间的感情。但是当我坐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放下手机,给我一个微笑,说一句“你好,很高兴遇见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