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中国科幻小说再次斩获雨果奖,它的名字是《北京折叠》,作者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80后女作家郝景芳。
小说不长,一共2万多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看过之后却有点儿讶异,原本以为科幻小说里应该是机器人为主角、加以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陌生而前卫的概念,在《北京折叠》里,这些元素统统没有,整篇文章写的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
小说设定的背景是这样的,在未来的北京,一共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第二空间居住的是都市白领和学生人群,第三空间则是城市贫民。这三个空间是分割的,如果跨越空间的话,还有可能遭受牢狱之灾。
故事就从第三空间的垃圾处理工老刀开始讲起。他为了给养女糖糖凑足进幼儿园的费用,答应了一位大学生的请求,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到第一空间为他给自己暗恋的女生送信。老刀这一趟任务可以拿到20万。为此,他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也看到了两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城市的模样。
小说里除了交代空间转换的原理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直接与科幻有关的元素,着墨更多的则是每个空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第三空间的人大多属于蚁族,居住的房间不足6平米,拿着微薄的工资;第二空间的人属于城市新贵,虽不至于大富,但生活条件尚可;第三空间的人则掌握着大量资源,开高端会议,出入高档会所,夜夜笙歌,典型的土豪范儿。
虽然这一切都是作者拟定的一个虚构社会,但是很多细节的描写却让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看到了些许熟悉的影子。蚁族、蜗居、胶囊公寓、嫁入豪门的年轻女孩……类似的元素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里,并不鲜见。
作者用一种空间的概念把城市万象纳入其中,“折叠”二字更有“折射”的含义。透过老刀的眼睛,他走在第一空间的街头看到的霓虹闪烁,心里想的却是这里每天都在制造的碎片残渣。映射在高楼玻璃窗上的倒影,是华丽的身影,也是贫穷的呐喊。
看完这篇小说,想起地产大亨冯仑曾经提到的一个概念——立体城市。在他的设想中,可以把养殖、餐饮、娱乐、医疗等产业都纳入期间,每一层都可以装进一个大产业,以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这里的空间概念似乎与《北京折叠》有着相似之处。只是在冯仑的眼中,那样一个立体城市应该是打破阶层冲突的理想国。
小说读完之后,有些悲凉感从心底升起,而想到“立体城市”,又觉得按照这种形式来建造,也许未来的生活更有意思。科幻的世界,想象力总是无穷的,而对未来世界的看法,也是分为悲观和乐观两个论调的。
悲观的设想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某些现象的严重性,如果可以避免,那最好未雨绸缪;乐观的设想则延伸了我们的思维,让思想活在未来,毕竟有憧憬才可能有出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