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你是个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吗?”你可能会立马反驳我:“当然不是啊”。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见不得别人好的,特别是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比如:有人做生意做得很好,你却说,他平日又不努力的,他的生意还不是靠一些关系做出来的;朋友家的孩子成绩好,你却说,这孩子死读书,所以成绩好,你还说成绩好有什么用,以后赚钱说不定还没你家孩子多;女同事升职快,你却说她有心机,说不定和老总有一腿……
“见不得别人好”,是人嫉妒情感的表现。有嫉妒心是正常现象,如果嫉妒能够引发进步的动力,嫉妒不算是坏事。但过于严重的嫉妒心常常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无法客观地看清事实。
“在嫉妒心重的人看来,没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乐,亦没有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斯宾诺莎
我也会嫉妒别人,但越长大越发现它没有给我带来真正地快乐,反而让我意识到,那是自己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它带给我的是苦恼。那我该如何做,可以不产生嫉妒心,从而不必为此感到苦恼呢?
可是嫉妒心是天生的,一点都不产生嫉妒心理,好像违背人的本性,要剔除这个概念,操作起来可能有很大的难度,有没有什么办法既操作简单又行之有效呢?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来说,有些情绪是对立的、几乎完全不可能共存,例如,你几乎没有办法既高兴又痛苦,既兴奋又低落,或者既感到无聊又感到有趣。
如果我们不想产生嫉妒之心,不想“见不得别人好”,那么我们不要停留在如何纠正这个心理状态上。反之,从它的对立面——“见得别人好”这个心理状态着手,如果它能给我带来极大好处,那么我的苦恼自然就没了。接下来,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观念——“见得别人好”。
实践这个新的概念后,我发现这个方法不仅有利于个人地成长,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01
在我曾经工作的环境中,大部分都是和我年纪相仿的大学毕业生,而和我们共事的A同事已经工作10年以上了,她负责审核我们的节目。每次我们赶完一个片子交给她审核,她总是能发现好几处问题:有时是节目中出现了错别字;有时是画面中出现了黑帧;有时是画面地组接她觉得不合理。发现这些错误后,她先不告诉同事们,拿着记录本就跑到领导办公室去汇报,然后,领导再跑过来严厉地批评我们。时间一久,大家越来越不喜欢她,觉得她没人情味,而且有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刺的嫌疑。
虽然我对她的行为方式不是很认可,但我发现领导对她的行为非但没有制止,还常常劝我们年轻人要多向她学习。
撇开她故意挑刺的行为,我发现在工作态度上,她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做事非常认真仔细,每一个片子至少看3遍。有她这么细致地把关,领导当然很放心。另外,她审片子不拖拉,如果来不及就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加班审核。
她的这两个优点恰恰是我们当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认清自己的不足后,我决定向她学习:片子交给她之前,自己审核两遍,当天的事当天做完。一个月之后,让我惊喜的是,我做节目的能力进步得非常明显,而且还得到了她的好评,她说,每次检查我的片子都很放心。
我的前同事A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但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做事最基本的态度——细致、认真。
02
有个朋友曾和我吐槽她的领导B,说B对她很严格,说起话来特别狠,她判断B很不喜欢她,上次升职没成功多半也是B从中阻挠的。
听完朋友的吐槽,我发现B批评她的话语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B并没有恶意地扭曲事实打压朋友。加上我和B有过交集,对B有一些了解,听完朋友的诉说后,我劝朋友放下自己对B的观点判断,回归到事实本身,把自己的工作做做好。同时,我也劝朋友,学习B身上的那股狠劲,她可能对同事挺“狠”的,但她对自己更“狠”:工作精益求精,快四十岁了,身材保持地像少女,每周挤出一定的时间去健身……
和朋友的那次对话后,我也受益匪浅。我常常在想要放松偷懒的时候,会想到B,于是,我会狠下心对自己“狠一点”。更让我开心的是,朋友经过我的几句点拨,也意识到平日里自我要求太低,在短短的3个月瘦了30斤,摆脱了困扰她多年的肥胖身材。至于工作方面,她还在努力中,我相信凭借她日益精进地“狠劲”,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么多年,除了A和B,我从别人身上还学习了:说到做到、坚持原则、自律等等。
“见得别人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那么难学,但是在最初训练中,你需要和大脑抗争一番,你要告诉大脑:别人好,你有可能更好,而别人不好,你肯定得不到任何好处。由此迷惑大脑,主动地发现别人的好,去鼓励、称赞别人、向他学习。
比如,你的亲戚发财了,如果你替亲戚由衷地感到高兴,在你需要的时候,他可能会主动地帮助你;如果你酸溜溜地说:他又没什么本事的,发财了有什么好神气之类的话,你除了在言语上过了嘴瘾之外,得不到任何好处。
大脑是趋利避害的,当它发现“见得别人好”有很多好处时,自然而然地不会“见不得别人好”,而是主动地往“见得别人好”的方向去思考,久而久之,大脑也就不需要你刻意地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