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布里斯班留学后,收到许多来自老同学,老朋友的关切和羡慕。一般他们关切主要集中在伙食,羡慕的方面就多了,天气,食物,居住条件,英语能力,生活节奏等等。
当收到类似这样的信息“看你在澳洲过得好舒服”时,我一般这样回复“其实就跟在国内过的每一天一样”。这是实话,如果我把在澳洲每天做的事情,如法炮制在国内做一遍,生活也是这样。早上6:30起床,做咖啡,烤面包,煎培根,煎鸡蛋。咖啡完成时,早餐也准备完毕。偶尔我们也会早餐是泡饭配榨菜。可是,在国内有那么多早餐店,要抵挡住温暖的床的诱惑选择早起做早饭,在家吃早饭,而不是出门匆匆买份早餐在坐地铁的时候将早餐消灭,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但还是可以选择的不是么。
食物这个方面倒是值得被羡慕,特别是看到澳洲的牛奶(长保质期和新鲜牛奶)在国内超市卖那么贵,我就埋怨自己,为什么每天不多喝牛奶!我每天的牛奶摄入来源只有咖啡里那一点点。除了牛奶,澳洲的水果我也觉得不错,尤其是在打折的时候,换算下来还可能比国内的价格低。所以有时,远在国内的爸爸会突然恍然大悟似地感慨说,“你在澳洲的生活也并不艰苦啊,吃的比国内的还好”。这么说也没有错,可是这些食物买回来都是生的,还需要经过油盐酱醋的精细加工才能吃啊。
基本的食材都可以从澳洲超市里购入,但具体到醋,黄酒,木耳,香菇,老干妈之类中国元素的材料,还是需要拜访一下华人超市。初到布里斯班的时候,虽然能做出几道中餐,但味道主旋律只有辣,至于西餐pasta之类,都是伴有浓郁的酱油香的中西合璧版本。但凭借着对吃的“热爱”,在英文程度还处于磕磕巴巴的阶段,我“勇敢”地以6澳元购入三本西餐的英文菜谱,在手机字典的帮助下(大多数时间是不需要的),顺利地实践了几道菜。真正在生活质量和伙食质量上得到改善的是在我在二手书市场买下一本Pasta菜谱后,里面步骤明确地教我如何做出一份道地的pasta。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会读菜谱也是一项技能。在那时,我有一种『这才是留学生生活』的感觉,似乎在国外的厨房里自己做出一份西式的pasta,才有在国外做留学生的真实感。
可是做留学生哪是吃好喝好那么简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方面,总是无法躲避诸如此类的问题:“你现在英语一定很好了吧”,“上课你听得懂外国人讲话么”或者是“你同学有很多中国人吧”。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论怎么回答总是不会让对方满意。我回答:“英语还好,听得懂,没有很多中国人。”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平时还是总说中文吧。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理解会有偏差吧?好多人去澳洲留学,肯定很多中国人。”这个时候,我想还是沉默是金吧。其实,读书这件事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无论多么关切的问候,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帮我读完一份又一份的文献,写完一篇又一篇的报告
如果真要确切说留学后会了什么?我大概也能数上一些。但转念一想,如果回国了,那些逼迫我不得不会的压力都没有了,这些“技能”还有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