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布置学生阅读《简•爱》并观看电影,往往喜欢连带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对原作的理解,阅读的感触,得到的启发,搭建读写桥梁,写读后感其实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日常学生写作此类文体时,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呢?
1.“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通篇复述。学生往往本末倒置,大量引用。或直接引述时,不仔细核对,引文与原文不一致。或间接引述时,写的不是自己最感触的部分。其实,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写“感”才是重点。毕竟,别人看你的读后感,要了解的是你的想法,不是原作的内容。
2.“感”不出新。虽有所感,或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或拾人牙慧,写不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关键在于读得不够多,难以突破新意。
3.“感”得不深。写出感受,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些与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有关。
4.“感”跑了调。写了很多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无关联。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但不可以脱离原作任意发挥。写的“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感”跑了调。读后感应对原作内容进行客观、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读后感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1.写读后感,需要认真研读所读的原作,精心提炼、概括出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中心,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2.写读后感,必须写自己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可以联系阅读积累,选择角度,或原作的整体,或局部,某一个章节、某一个片段,以读者自己的心理活动为中心,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写,如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的意图等,谈感想、发议论、抒情怀。写作时,不求面面俱到,不重要的地方尽量简化或省略,力求新颖地写出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3.读后感从文体上看属议论文,可立论,可驳论,可阐述议论,可夹叙夹议。
4.拟写一个亮眼的好标题,为文章增色。拟标题时,可以紧扣原作的内容,用“主标题”+“副标题”形式,让主标题揭示文章观点,副标题直接写出读的书籍或文章,避免千篇一律“读《 》有感”或“《 》读后感”。
5.写好“感”,前提是“读”。读好书,多读书,读好原文,基础才牢靠。否则,“有货吐不出”,自然是写不好的“感”的。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读书是一种能力,读出其中的乐趣,就不会只注意自己那双眼睫毛的美丽,还会看到头顶上天空的浩瀚无垠,还会看到风霜雪雨阳光风情万种,享受阅读带来的美感、敏感与善感,去发现并践行真善美,思想上自然会跳出桎固,“感”自然水涨船高,其深度、广度、宽度都会更上一层楼。
“晨炊躬稼米,夜读世藏书”,牢记放翁的鞭策,让我们师生读起来,写起来,“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