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518字 9图
预计阅读:7分钟
你好呀,这是K12打虎战士陈法法写作第4个年头,第72篇原创。
上一篇文章结尾,我们聊到一个所有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么做?
努力依然可以上清华北大。仅凭学生个人努力达成目标的概率比较低,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甚至课外辅导培训机构一起亲密无间协同战斗。
范进中举背后的悲剧
古代家长跟现代家长一样,愤青、键盘侠往往滔滔不绝让人印象深刻,真正埋头奋斗的人反而懒得解释。这就像绝大多数人误以为高考状元或考上清北,相当于古代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其实你动动手指,百度、知乎、微信一下,3秒就能知道答案,绝大多人却懒得动一下。事实上,隋朝科举制度初创时,考上清北的实力也未必能通过秀才考试。宋、明、清朝,考上清北相当于成为一名举人。
你可能也学过初中语文课本上抨击清朝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文章《范进喜中举》。文章中的主角范进喜,从20岁开始踏上科举考试之路,50多岁中举却差点喜极而疯。我还记得老师讲解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抨击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甚至鲁迅先生评价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文。
今天回过头来看,范进既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不是醉心功名利禄的读书人,而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正常人。范进屡败屡战仅在听到中举那一刻“喜极而疯”,平复心情后继续努力最终官居四品。作者吴敬梓先生看似借明朝范进中举的故事讽刺清朝科举制度,实际上写的是他悲剧一生的真实还原,最终塑造出范进这个让人过目不忘经典角色。
你去研究一下作者吴敬梓先生的生平履历就会发现,尽管他是清代小说家、作家、诗人,还获得过鲁迅、胡适先生好评,实际是一个实打实的愤青和不称职的家长。第一任病弱的妻子因不甘忍受族人欺负饮恨而死。晚年,他靠朋友接济度日却因醉酒而死,留下孤立无援的第二任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家里连买寿衣的钱都没有,差点又留下一场卖身葬父的悲剧,最终还是靠朋友向扬州盐运史求助才得以运回南京安葬。
我相信,清朝科举八股取士、徇私舞弊等乱象确实存在。如果单从《范进喜中举》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吴敬梓先生无疑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替那些不善表达的同辈发声,并留下经典名著《儒林外史》。但,你回顾隋朝以前的历史就会发现,以清朝的科学技术,科举考试制度依然是近1000多年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考秀才举人与考清华北大
宋、明、清的老百姓跟今天很多人热衷考公务员一样,一旦考取功名就可以吃“国家粮”,甚至拥有一份有名望有地位的稳定工作。以清朝科举制为例,你熟悉的秀才并不是科举制度的起点。
明清科举之路分为六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三者是确定入学资格,后三者是正式科举。
过了县试、府试,按成绩等第“入学”后成为学府生员,也叫童生。我猜“学生”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
过了院试,称为秀才,也叫生员,表示有了参加正式科举资格。
院试成绩属于第一梯队的叫廪生,有一定名额吃皇量,类似大学奖学金;考试成绩属于第二梯队的叫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拿到奖学金;考试成绩属于第三梯队的叫附生,没有奖学金,全靠自给自足。当然,排序不是一直固定的,因为学政每年会组织考试,第二年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尽管秀才考试第一、二梯队可以吃皇粮,但一个州县也不过10-20人。
过了乡试,称为举人,第一叫解元。
乡试,每3年秋季在全国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又称为秋闱。秀才必须通过省级学府举办的巡考且成绩优良,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录取比例10000:1-2左右。
过了会试,称为贡士,第一叫会元,前十称元魁。
会试,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在礼部举行,即所有举人要进京赶考,也叫礼闱或春闱。而且,会试后一般还会举行复试。
过了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二甲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过了殿试的人统称为进士。
为什么清明古人热衷于科举考试?
原因非常简单,尽管地广人稀但就业岗位太少,又没有工厂、公司可选择,不读书参加科举搞个公务员当当,可能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成问题。据《明史·选举制》记载,明代中期乡试参加人数最多能达到4500人,录取比例是10000:1-2左右。“童生(秀才)考试”作为最低级别却至关重要的考试,参加人数更多。
其实清明的秀才考试相当于咱们国家2003年前的中考。那时,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普通农民家的孩子中考首选升入中专,成绩差或家庭条件好的人才会选择参加高考。中专毕业后可以分配去当老师、警察、银行职员、事业单位会计等,不仅不用给国家上缴粮食,还能获得城镇户口,俗称“吃国家粮”。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明科举之路跟现代大学之路用中高考选拔人才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清明科举之路有6次决定未来命运的考试,而现代中高制度仅有2次关键考试,即县、市级中考和全国高考。
再后来,中国全面施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取消“铁饭碗制度”——取消毕业包分配,鼓励经商创业。于是,小学段取消了统一考试,可以免试就近升入本地初中,仅需参加一次县市级中考和全国统一的高考。更重要的是,即便中考、高考失利,你也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或创业,不至于像范进一样仅有考取功名一条路可选。
古代状元热与今朝清北热
事实上,不论古人仅关注金榜题名成为状元,现代绝大多数人也默认大学仅清华、北大最好。比如,你可能也在读书时代被身边亲戚长辈追问:以后想上哪个大学?
如果答案是清北等知名综合大学,对方大概会夸你有目标有理想,前途无量;如果答案是上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一名手艺人、技术工程师或创业,对方大概会觉得你前途渺茫……即便爷爷奶奶辈都已经学会微信支付买菜,拼多多购物的今天,上不了清华、北大这样的知名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依然是主流观念。
另一个让人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即便大学扩招10多年,读大学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全中国仅有4%的人读过大学。你让普通老百姓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明白全国超1000所大专、大学的价值和未来的职业演变,可能是一种奢求。85后这一代家长,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可能也不超过70%。
拿我自己来举例,我今年才拿到成人大专毕业证。我当然知道读大学很重要,但因为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其实很难给我闺女描绘出真正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因为,高中阶段的我的想法跟这位叫@阿布350的网友差不多。事实上,我也刚好赶上高考3+1改革,去读了市里的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俗称职高。
虽然在北漂路上遇到很多贵人相助,机缘巧合之下进入K12教育行业,但也因为闺女的教育问题焦虑不安。于是,我反思过去,写下《不上大学有多惨?坑了自己32年,又差点坑了我闺女》,找到当年从农村到县城一中成绩下滑的外部关键因素,也亲身体验到上大学的意义和价值,但错过就是错过,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卖。
我认为,作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和家长,不能像《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先生一样愤世嫉俗,反而应该像范进一样奋斗不息并用知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尽管每个家庭实力客观上存在差异,但中高考面前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更重要的是,高考不是50米冲刺跑,而是一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600多城市、2856个“县”、41658个“乡镇”,662238个“村”适龄学生家长组成的长达15年的超级马拉松团体接力比赛。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中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上大学是学生、社会的责任。
表面上看仅凭学生个人努力,成功的概率相当于买2元彩票中500万。拿2019年全国大学录取分数与排名来举例,考上清北需要在全国1031万高考学生中排名前573名。
事实上,国家会从34省教育资源差异和公平的角度,让清华北大等双一流大学不100%按照全国高考成绩排名录取,而是分配给不发达地区一些特殊照顾名额。最后的录取比例,大概是10000:1。
客观地说,你我跟绝大多数家长一样,都希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但如果没有孩子或孩子不到中高考阶段,并不会去关心到底怎么做。你知道怎么让孩子考上清北,也付出过努力,最终也有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孩子实力不足而不得不选择其他大学。
怎样上清北与小升初决战
假设你我家庭条件、孩子实力都没有问题,那么咱们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倒推,你会发现比高考更重要的是中考。国家施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可以免试就近入学,但中考不是。由全国县、市组织的中考,最近几年平均淘汰率是50%。
拿2016-2020年全国高考人数来举例,分别是940万、940万、975万、1031万、1071万。也就是说,初三学生数量其实大约是1880万、1880万、1950万、2062万、2142万。
举个例子。马冬梅和李雷都是四川某城的初三学生。马东梅如果中考没有拿到所在城市前50%的名次,就没有机会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更不可能直接考上清华北大本科。
她和李雷从此分道扬镳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尽管李雷和马冬梅可能才走了人生5分之一的路,也可能都有美好的未来,但李雷的路显然宽度和选择也多一些……因为马冬梅中考结束后走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之路,而李雷走的是大学综合教育之路。
所以,你想要上清北,必须考个好高中,好高中的前提是升入好初中。于是,小升初选择哪所学校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成功概率。
你仅从选拔考试通过率一个维度出发,就能理解为什么90%的家长不得不在小学升初中这个关键节点想尽一切办法升入当地中考升学率更高的初中。因为,普通初中平均升学率在60%左右,而好的初中升学率可以达到95%以上。假如你跟我一样有个闺女或儿子,你愿意让他选60%还是95%胜率的学校。
当然啦,你也不用过度担心,大学之路作为长达15年的超级马拉松团体接力比赛,小升初仅仅是第一棒,后来的路还很长,也不只这一只拦路虎这么简单……
好啦,学科运营/增长系列之选拔考试制度古今对比,即让不让学这只纸老虎的故事今天就分析到这里,下一篇故事可能讲的是:孟母三迁与现代学区房、小升初与奥数、断大力丸机构财路的学而思……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走啦,下次见……
延伸阅读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延伸阅读:
百度百科一下,范进、《儒林外史》、吴敬梓
中国考试制度相关学术论文:《北京小升初:历史、现状及前景》—杨中华
关键词:北京、历史、现状、教育领域、首善之区、名校、孩子、家长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41791680
《我国小升初考试制度的历史变迁》-刘海燕,孙杰,
关键词:小升初考试制度、招生考试、命题、面试入学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baeb8a842d581fce8a9e7fbf2cfc582
《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而作》-刘书芳
关键词: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沿革、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间、科举制度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a38d30a5cbecad813ac3c1729b21175
图片授权基于:CCO协议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考上清北,相当于拿下清朝举人考试,但真正的悲剧不是语文课本上《范进喜中举》中的范进,而是得到鲁迅先生好评的《儒林外史》作者兼家长吴敬梓先生。
我也知道,“事实根本不重要”,因为“认知失调”和“确认偏误”才是人生常态。只是,我希望更多人更多时候,尽可能避免被特朗普、乔布斯这样拥有“武器级”说服力的影响,或者因为一些政治正确的观点而忘记我们都是拥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
作为正常人,家人健康、闺女儿子学习好,升职加薪、多多搞钱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