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了一下,小时候总欺负女孩子爱表现自己引人注意的同学,如今已在他的行业混得如鱼得水;那个活动课都抱着吉他不肯撒手的小班草,现在也在各大音乐秀场奔波忙碌;而那个总会和同学吵架打闹的小调皮蛋现在竟成功考进体校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他们或许为人在很多方面有些张扬,甚至质疑权威,打破规则,敢于发声。简单说来,这些孩子可是有主见多了。
而那些被老师们捧在手心供在怀里的乖小孩呢,我们发现他们很多都长成了乖大人,并没有像父母说得那样优秀。成绩还是一样优异,或许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又或许处理问题不够顺手专业太局限,不得施展。这些孩子,听起来好似赢在了起跑线上,可为什么最后还是成为不了自己人生的赢家?
听话的背面,或许培养着一些不利的人格,没有主见,不会争取亦不会判断。去陪孩子上培训班的时候在园子里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小男孩看到穿着公主服的小姑娘在园子里自由旋转,大概那一瞬间觉得她美如画,便跟妈妈说他也想学舞蹈,可妈妈却说“男孩子学什么跳舞,学个钢琴多好”,妈妈认为跳舞对于男生来说太娘,而弹一手好琴的才是绅士。
可是孩子却不会这么觉得,跳舞怎么了,谁说跳舞的男生个性一定萌萌哒,做美妆造型的男生也多的是三观正常血性阳刚,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对孩子的期待。
期待孩子能乖巧听话的大人们,往往对孩子们有着很高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多的限制。你让孩子习惯于服从自己了,孩子就会认为只要是父母的要求就都是正义的正确的,听话准没错,便不再进行自我判断。
可是长大以后,失去主见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判断对错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好、老师长辈心目中的好学生,步入社会反而各种不适应的原因。
我们常以“能有孩提时代的天真”为美好的品质,可在我们的印象中,孩子们却以“乖巧、懂事、温顺”为美好品质,不免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明明摔倒了流着血却说没事一点儿都不痛,明明想要别人陪伴却很贴心地说你们去忙我自己一个人可以,不想示弱,总是为大人考虑很多,这样的孩子,就像大多数人说的,懂事得让人心疼,更别说想吃糖吵闹地哭、抱怨父母食言没去游乐场那些该有的天真和理应的无理取闹。
他们的童年太多地为他人考虑也太过坚强,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懂事得必备品质之一。
有些孩子会过分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迫切地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或许受到家长的忽视、过分严厉的对待而畏惧父母,个性得到压抑。
不愿意服从父母的安排,但是内心又畏惧,他们便不自觉地开始练习伪装,不和大人说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孩子个性变得压抑事小,万一形成心理障碍不会与人沟通,更有甚者培养出阴暗暴力的心理,真的就会让父母追悔莫及!
一定不要用暴力让他信服,暴力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孩子长大后对于童年的记忆的确会慢慢模糊,但往往记住的却是零散的片段,一些情感强烈的画面。一旦家长们使用暴力诸如跪搓衣板、扇巴掌、罚站此类来让孩子屈服,在下一次父母提出要求时他们便可能不敢反抗,反而会伪装出很信服的样子。
“教子不在人前”,这是真的。不光是我们大人需要面子,孩子也同样需要,在外人面前我们的控制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尊严,丢脸。我们的袒护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不阻止孩子接受别人的东西,但回家后你告诉他,“虽然我们没有说,但是这件事是不对的,下次要注意改正”,这样平静的劝说才能让孩子冷静地思考对错。
不要盲目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生活,更多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在告诉孩子期待的同时,询问孩子是否愿意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意,自然也会希望自己更加符合父母的期待变得更好,成长的路上也更有动力,而思想开放的父母才会成就自主自立的孩子。
我们都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顺从,要让孩子有主见地生活学会辨别身边事物,才能使得他们身心健康。我们要做善于倾听的父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做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成为有思想力有主见的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