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委托(二)
文/李现风
我们常说,想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感情上认可你、接受你。如果缺少这一环,再好的教育,也都是失败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当然是找到与孩子的共鸣点。
今天借着下午放学后,我走到了孩子的学校门口,运气较好,正好在校门口碰到了孩子。
“今天我请你吃饭,可以吗?”我邀请着孩子说。
“好啊!好啊!”孩子一边拍着双手,一边高兴地说。
看得出孩子非常愿意和我沟通,也非常高兴地接受我的邀请。我们两人找了一个比较人少的地方一边吃饭、一边交流。
“今天我们两个可以就像朋友一样,想聊什么就聊什么,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我拉着孩子的手说。
“好啊!早想找一个人聊一聊了,但不知道找谁?内心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想总是麻烦同学们。”孩子说。
“看来我今天来就对了,你可以把我当做一个‘垃圾桶’,把你内心的所有的不愉快一吐为快。”我说。
“最近我总是在学校里感觉和同学们处不好关系,有时同学们说我就是一个烂好人。”孩子说。
“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做真实的自我。”我指导性地说。
“每一个人总有她不愉快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那就要看你如何来排遣它,往后你可以把我作为你的朋友,倒出你心中的不愉快,也许心里会好多了,生活就会显得那么美妙,阳光就会显得那么灿烂。”我微笑着说。
“真的可以吗?”孩子睁大眼睛看着我问。
“真的,我也可以和你分享我心中的不愉快,我们可以时而是姐妹,一起挽手逛大街,时而是长辈和小辈,我做你的大树,累了就靠一会儿。”我开始引导性地说。
“这样就太好了。”孩子说。
“前一段时间我心情很不愉快,甚至有想不开的念头。”我开始寻找能引起孩子共鸣的事情说。
“是吗?”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我说。
“但还好我有一个非常贴心的朋友,帮助我一起渡过难关,现在好多了。”我看着孩子说。
“我前一段时间也是……”
孩子开始敞开心扉和我说,孩子说,在他的生活中,妈妈很少和她交流,爸爸每次打电话只问成绩,反而爷爷奶奶成为了他心里最贴心的人,但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自己有些事情不想让他们太担心……。
孩子打开了心结,开始不断地和我交流,家庭里有些事情对他心里造成很大的创伤,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会更好,一些心里垃圾倒不出来,反而造成自己内心强烈的抑郁症,前一段时间自己曾想过用自杀来解决自己的一生。
孩子在叙述的时候我一直在默默地、用心地听着,最后我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似乎有共鸣的地方比较多,我们可以互相倾诉内心,孩子表示非常的愿意。
最后我问孩子:“以前的想自杀的念头,现在还有吗?”
孩子微微一笑说:“你做我的朋友,可以听我倾诉,我内心轻松多了,没有了。”
从“心”出发,以“情”动人,说服他人的核心点,在于征服他人的内心,使对方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言语必须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富有人情味和同情心,唯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共鸣”有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共鸣,即话题共鸣,寻找共同的经历或感兴趣的话题聊天,找近彼此的距离。二是中级共鸣,即情感共鸣,通过共同经历的事情,感同身受分享自己的感悟,运用“同理心”,与此“共情”。三是高级共鸣,即价值观共鸣,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相同的人,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观点一致,聊天会更加舒心,关系也会更加长久。
我想,今天孩子之所以愿意和我心与心的交流,应该就是我们进行了共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