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完全可以和孩子说明家里的情况,但注意把握好度,不可过度渲染,不可给小孩心理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1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小孩
从小爸妈就经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们赚钱不容易,要省着点花;你现在还挑挑拣拣的,我们那时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
每当听到这时,我那时就很想怼回去:“现在怎么和以前比,时代已经不同了。没有可比性啊。”
其实很不喜欢爸妈此番“忆苦思甜”。
其实偶尔旁敲侧击下我就好,没必要天天挂嘴边唠叨。
但这也无形中使我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一花父母钱我就很有压力。
从小我就不敢乱花一分钱,也从没有零钱。
过年的压岁钱,也从未进入过自己的口袋,都会懂事的给我妈存起来。
一直到读大学,省吃俭用,认真读书拿奖学金,找兼职工作,尽量为家里减轻负担。
我从不敢想向爸妈提物质以外的要求,我会尽量压抑自己的需求。
那时的我,在外人看来,特别的乖巧懂事。
以致于现在成家了,有小孩了,爸妈帮我太多,我都觉得欠父母太多,我都想急于还回去,但亲情怎么还的完?
但我知道,我的内心很矛盾、很愧疚···
我深感这种无力感、愧疚感给我带来的痛苦。
我不想、也不会让我小孩面临同样的困扰。
2 孩子有家庭财务知情权
孩子有权知晓家里的经济情况。小孩都很聪明,洞察力强,家庭经济情况具体如何她也应该略知一二。其实只需在适当的时间、场合提醒下就好,切不可过分强调。
小孩在商场吵着要某个玩具时,超出预算太多。家长可果断拒绝,坚守原则。
可以和她坦诚说清原因,真实的想法比借口更容易换得小孩的理解和共情。接下来同孩子商量其他可行性替代方案。
亦或者,在逛商城之前,可以事先和小孩约定好。
是否可买玩具(零食)?什么样的玩具可买?预算多少?
约定好后,后续的冲突可有效的避免。
3 树立孩子的正确金钱观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没有从小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对钱没有概念,觉得挣钱很容易,就谈不上珍惜。
4~6岁是培养孩子金钱观的最佳期。假设孩子在童年时代就了解怎样明智地消费和节制自己的购买欲,未来就更可能成为一个更有耐性更有计划性的人,花钱方面如此,其他方面也是这样。
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金钱观的教育。
(1)告诉她钱从哪里来?
平时可以让孩子接触、了解爸妈的工作环境,让她明白爸妈为公司劳动了,才会有相应的报酬。
也可以多让她接触各类工作,体会工种及薪酬的差异。
只有让孩子意识到,想要什么,都要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得,孩子才会珍惜。
(2)分清“需要”和“想要”的差别
让孩子分清“需要”与“想要”的差别,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情境中去讨论。
可用追问或者提示他当前最需要哪一个,从而让他思考:要买的东西是什么?用它什么?这笔钱花了对孩子个人有什么影响?得到东西有什么好处等等。
(3)学会花钱不超支
同小孩去商城,约定好此次购物预算。在购物时,让小孩一起参与选品,查看同型号不同品牌的产品的价格,货比三家。也可引导小孩对选好的商品进行运算,如超支,需权衡舍弃或替换,这也能锻炼数学运算能力。
(4)要有存钱意识
女儿很小时,就给买了个存钱罐,她的零钱、过年红包自己支配,自己管理。
从小教授孩子储存的意义,能确保孩子拥有正确的消费观。
当孩子想买自己心仪已久的物件时,可以跟他说,把零花钱储存起来买。让孩子体验积少成多的乐趣,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选择性消费的意义。
金钱教育的实质是幸福教育,
金钱教育的实质是人格教育,
一个人的金钱观,
会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4 写到最后
父母不应过度保护孩子,小孩对家庭经济状况有知情权;我们应该和孩子做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家庭富裕与否,和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完全无关,与孩子幸不幸福毫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