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是时至2012年,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数量。那一年,年轻的导演郭柯偶然看到幸存老人韦绍兰的故事。他带着摄像机走进老人的生活,用最平实的笔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并把它命名为《三十二》。
两年后,郭柯启动了纪录电影《二十二》的拍摄。是的,两年时间里,幸存者的数量已经从“三十二”减少到“二十二”。
《二十二》讲的是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生活现状,作为一部纪录片,《二十二》没有明星,没有绚丽的镜头和特技,甚至“慰安妇”本身的故事在影片中也没有贩卖悲情地被详细讲述。它只是安静地记述着一个个曾经饱受苦难但终究坦然面对生活的老灵魂生命最后的时光。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有20万的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奴隶,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慰安妇”,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永远的痛和伤疤。
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呢?
整部片子都非常安静,静到打扰不到老人的生活,韦绍兰就是这二十二分之一,2012年时她已经92岁,自己依然独立生活:洗衣、做饭、挑水,每3个月领到90块钱的生活费。
本以为这样的电影会很压抑,但是结果完全不是,在战争中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是92岁的老人,却爱唱山歌,感恩社会,“只愁命短不愁穷”,在镜头前笑得满脸慈爱,看着这么一张脸,你很难想象她所经历的那些非人的待遇。电影记录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她的不幸,也呈现了她的乐观和坚强。这样的乐观可爱的生活态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只有激励。
只是回想被日本兵抓进慰安所的经历,她的反应大部分时间都很平静。只有偶尔说到记忆尤深的最痛处,她的声音开始颤抖。“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
没有强调“慰安妇”这个标签,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和制造冲突,郭柯在拍摄《二十二》的时候,秉持的最大原则是尊重和爱护。他不想要告诉这个世界,这些幸存者有多么“惨”,而是希望所有人能够摆脱自己泛滥的猎奇心和怜悯,去正视她们的存在。
愤怒、忧郁、痛苦、迷茫、善良、还有超乎常人的乐观与勇气……她们拥有所有人都会有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就像——
一个人的一辈子,不该只是历史书上的一句话。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人类所有的善意与丑恶。
郭柯说:
“如果我们再不看她们一眼,她们就像被一场雪覆盖的山野,默默隐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40年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落成。同一天,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这样的历史,怎该只有受害者去审视?
我们的武器之一,是决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