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对于我来说,首先是兴趣,平时我就喜欢看书,尤其是文学之类的书居多,因为对文学感兴趣,自己的情感又比较丰富,有时又多愁善感,尤其是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我都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得上初中时,偶尔能借到同学的一本书,我都一口气看完,有时一整夜不睡觉,看好了,我还喜欢写读后感。一直以来我就喜欢写,不管好丑,不问格调,自娱自乐,先是在纸上或是本子上写,这两年有了微信,又在手机上写,从去年下半年起,经朋友推荐,我接触到简书,于是,在简书上我有了我自己的创作室,也在写作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也在写作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从华庄初中毕业后到现在,写了很多年,也写了很多字,近两年,也偶尔有豆腐块在报刊上发表。有很多人问我,你写的东西不错,你在哪个学校上的?你是什么水平?每当这时,我都显得不好意思,因为我的文化程度只是初中水平。
81年,我在华庄中学初中毕业,哪年刚好分田到户,况且我又是一个女孩子,在家中又是长女,在当时的农村,父母能把我上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不简单的不简单,我也没参加当时的高中考试,也没参加当时的毕业生拍照留念,直接回了家。因为父亲长年在东北炸炒米,家里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个人在操持,虽然在家里种地,我又要帮着母亲做做家务,因为母亲不识字,我还要负责弟弟和妹妹的作业辅导。但我就是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不管农活多忙,晚上睡觉前,我总喜欢把一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
从上小学起,我就坚持与在沈阳的父亲,每月通3封信,每一封信,我都要写上好几张纸,把家中的情况一字不漏的告诉父亲,让父亲能在外安心挣钱养家,也许这就是我最初的写作。
我和老公是互生爱慕相互欣赏而结合的,结婚后,我不管田里的农活多么累,在照顾好儿子睡觉后,或多或少,我每天都会看会书或是写上一些。几年后,我们在集镇买了个门面房,我在家开服装店,老公在厂子里上班,专门负责厂子里的供应,有时候出差一次,能有1、2个月,那时没有电话,只要老公一到目的地,立马就会写信回来,我们坚持每周一封信,每封信都写得很长很长,以至于有一次到邮局寄信,信封塞得满满的,邮递员以为我在里面夹寄了什么东西,不放心,硬是教我拆开来给他看。
老公是个高中生(后来自考了大专文凭),我只是一个初中生,我们俩一直都很羡慕那些读过大学的人,感觉他们就是跟自己不一样,有水平,在大城市生活,有稳定的工作。我们俩人因不曾上大学,虽然也混得不错,但总感到有些遗憾,我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上初中和高中阶段,我成了一位全职的陪读妈妈。儿子去上课了,我没事干,就拿出儿子的学习资料看,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这几门,我基本上是一窍不通,语文,一开始我也是无聊时翻翻,可时间长了,我对课本上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了。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会用笔记下来,等儿子放学的时候回来,向他咨询。有时儿子见我噜里噜嗦的问个不停,也调侃我说:你也想考大学?那时,儿子去上课,我有的是时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写自传,把从我的出生开始,一直写到现在。
儿子结婚后,我在南京全程负责带孙子,四年时间,我每天早上买好菜,做好家务,我去推着孙子到门口的万达广场去逛,商场的负一楼有个“大众书局”,一年四季里面开着空调,对外免费开放,我成了哪里的常客,以看书为名去蹭“白大”空调。对于写作我有着一份执着。常常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不自觉地生发这样那样的感慨,一方面记录那些我和老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梳理那些值得铭记的回忆,另一方面把我们的意见分歧和不良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一记录下来。
这两年,孙子己经上学了,由亲家公老俩口带着,我则在家全权负责照应83岁的公公,偶尔回家看看年老的父母亲。空闲的时间多了,在做好家务之后,我就想写,这两年,我把我的家乡藕垛,写成了一个系列,有《藕垛的牛倌》《藕垛的鸭司令》《藕垛的土窑》《藕垛的山芋窖子》等几十篇杂文。我的外公、我的奶奶、我的父母、公公婆婆、三舅舅四大姨,以及其它亲人,他们都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过,把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和不凡的经历,都变成了我的文字,特别是我和我老公,从相知相识,到相濡以沫,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在不知不觉中,我己经写了几十万字,我在享受着这种过程,这些记录只是对过往的证明。我想,等我老了,我和老公会回到我们乡下的老家――藕垛,兴致来了,两个人手搀着手,去寻找那些甜蜜的记忆,静下来,翻看着这些老记录,在甜蜜的回忆中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