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诸葛亮”,说的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框架。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就是建议刘备率先夺取荆州、益州,让后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如果天下出现变局,从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争霸天下,复兴汉室,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构想,基本确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的,还有鲁肃的榻上策,建安五年,孙权接见鲁肃,鲁肃在孙权的床榻之上,为孙权献上了与隆中对相似的鼎足之策,从时间上来说,榻上策要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鲁肃最初提出的策略是: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首先明确的是汉室已经走向了尽头,建议孙权建立一番自己的功业,但是曹操又一时间难以击败,那么孙权只有虎踞江东,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并认为只有剿灭黄祖,征伐刘表拿下荆州,才能建立进可攻退可守的帝业。
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鲁肃认为打下荆州的可能已经不大了,及时调整策略,提出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策略,到这里榻上对的策略基本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一致了,这是鲁肃基于当时的形势作出的战略调整,鲁肃终其一生都在极力稳定孙刘联合的局面。
与诸葛亮、鲁肃的鼎足之策不同,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孙权献上了“二分天下之策”,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的策略是借曹操赤壁刚刚失败,还在恢复元气的机会,周瑜与孙权的同族兄弟奋威将军孙玉一起率军进兵蜀地,夺取蜀地后吞并汉中张鲁,继而与马超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周瑜的“二分天下”,先天不足,缺乏实现基础
周瑜实现二分天下的前提是软禁刘备,借此吞并刘备的荆州兵团,从而打通东吴通向西川的通道,进而发兵占领蜀地、汉中,与曹操平分天下。
周瑜的策略是建立在很多假设之上,首先是孙权必须软禁刘备,然后借机吞并荆州,这样明显是非常不现实的,先不说孙权没有同意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软禁,以关羽、张飞、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会乖乖就范吗?
最坏的结果是刘备集团导向曹操,对抗孙权,最好的结果也是关羽、张飞陈兵江夏,与东吴对峙,甚至不惜进攻东吴,迫使孙权释放刘备。
其次,赤壁之战及拿下江陵,将曹仁赶到襄阳、樊城一线,有点让周瑜沾沾自喜了,却不知赤壁之战前,曹操军中瘟疫横行,不用他周瑜率军出战,就是坚守两三个月,曹操也会不战而退的。
同时忘记了攻打江陵城的时候,张飞是协助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曹仁退出江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关羽率军北上,曹仁担心后路被断,所以果断放弃江陵,周瑜有点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战力了。
而且周瑜率军进入蜀地后,能够顺利拿下西川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蜀地人心会向着他们,以刘备进攻蜀地为例,蜀郡不少世家已经提前投靠了刘备,依然经过一年多才拿下成都。
整体来说,吴军的战斗力相比于蜀汉军队是有所不足的,夷陵之战中前锋军队的交手就能反应出来,那么周瑜率军进攻蜀地,所花费的时间必然远超过刘备,所以周瑜入蜀将不可避免遇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尴尬“缺粮”。
从刘备占领蜀地后,蜀地四周的羌族、蛮族的叛乱,一直延续到了蜀汉灭亡,东吴本身也不太平,山越叛乱时有发生,即便是周瑜占领蜀地、汉中,先不要瞅着西凉叛乱让曹操焦头烂额,东吴的四境之乱,孙权是否有能力镇压呢?
综上来看,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虽然相比于隆中对和榻上策,它提出得最晚,但是也最不切实际,因而从一开始孙权就非常不支持。
外交上的天真,限制了“隆中对”的战略实现
汉中之战后,天下三分的格局是最接近“隆中对”中的战略设想的,但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失败,使荆州全境丢失,一举葬送了隆中对的战略进程。
隆中对战略的失败,是对“联吴抗曹”外交政策的迷信,以至于荆州除了江陵、公安两道前沿防线,后面的夷陵等地竟然毫无抵抗之力。
一般认为“失荆州”是因为关羽的刚而自矜,不会处理与下属关系,导致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但是汉中之战后,虽然说刘备需要安抚汉中、蜀地,但是这大部分都是文官的事情,法正、诸葛亮等人完全能够处理。
曹操从汉中撤军后,可以及时派出参与汉中作战的徐晃等人救援樊城,刘备也派出了刘封、孟达占领上庸,为何不能派出赵云、张飞或者其他将领支援荆州呢?
究其原因,不过是刘备、诸葛亮等人在战略上,迷信孙权即使垂涎荆州,也不会做的太过分,坚信孙刘联盟的稳固,但却无视政治永远是以利益为前提的,孙权首鼠两端,已经几次向曹操称臣修好了。
因时而变的榻上策,立足独立发展,更能顺应多变的时局
鲁肃初见孙权,献上榻上之策时,鲁肃就强调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认为不应当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而应当以建立孙氏帝业为目标,这其实在理论上确立了东吴政权的核心思想。
鲁肃留在吴郡,晋见孙权的时候,是建安五年,正处于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的时期,双方胜负未分,鲁肃已经准确预测到曹操将会最终消灭袁绍,吞并河北获得胜利。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镇守荆州的刘表毫无进取之心,内部世族也难以压制,所以鲁肃提出进伐刘表,占据荆州,全取长江以南的土地,与曹操进行对抗,建立帝王功业,其实有点周瑜二分天下的意思。
但是后来刘备投靠了刘表,鲁肃认为刘备在荆州,如果不是脑子有毛病,以其枭雄之材,恐怕荆州会落入他的手中,那么之前进兵荆州的战略就必须要调整了,因此提出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策略。
鲁肃的榻上策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总能通过前期局势的变化,预测事件未来的走向,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个方面,诸葛亮相比于鲁肃要差太多了,所以榻上策要比隆中对更加的高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