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自知之明,本章接上章的“要妙”阐述"知守"。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解读
上章讲“要妙”,所以有“知”。
知刚强之处,能守住薄弱之地,如溪水静流来自高山,又汇成大河。
为天下溪,德行遍布,如婴儿一样充满希望与力量。
知白守黑,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天下的范式。
成为天下的范式,德行不变,天下又成为那种浑然一体的无极状态。
知荣守辱,了知如同天下的低谷,洞悉荣辱。
德行在于满足,荣辱皆归于“质朴”。
质朴之物才能成器,圣贤之人运用质朴之道,所以能为官为长。
所以道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官长不过是圣人运用而已。
领悟
这段讲“大制不割”是“道体”的不可分割,而婴儿、无极、朴是道的三种“相”,“德”是道的运用结果。
要义不在天下,在“知守”,要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天下”这三个词很容易误导,让人理解为要有天下的作为,其实为天下是修饰,重点是为“溪”为“式”为“谷”,这才是“德行”才能达到“不离”、“不忒”、“足”的状态。
现代人一个很多的弊病就是“内圣外王”,内心渴望自己成为圣贤,对外却希望能成为“王”,而达到“为天下”,这是本末倒置,不知道古圣贤是甘为“天下溪天下谷”。
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申得其意,所以鲁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鲁迅先生。
大制不割是天下一体,不局限于一个区域,也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庞大而朴素的世界观,我们现在呼吁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就是这样的一种理念,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源自“大制不割”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