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没有感觉这个标题有大V的架势,我自己看着都有一种抄袭文案的嫌疑,不知道是不是最近花了两晚上学了写作课的原因,顺手捏来这个标题,也有点小自豪,但是绝对是亲身实践的经验。
1.引出标题
你是否正在为娃晚上十一二点了还不睡而崩溃?
你是否在为为娃吃一口饭满屋子跑而无力?
你又是否还在因为娃每天早晚不刷牙而焦虑?
…………
如果你有四岁以下的有此特征的娃,恭喜你,因为如下的方法简单可复制。如果你不属于此行列,也恭喜你,因为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人。
2 从娃的习惯开始
忘了当时是基于什么契机,有了这个开始,似乎是因为娃刷牙睡觉的问题,做了一个表格,里面涉及了刷牙、早睡早起几项计划,贴在了墙上,完成一项打勾,未完成打错号。
三个多月来,每月会新增一两项需要新的习惯,旧的继续维持,至今,娃已经培养了7项基本生活习惯,包括早睡、自己刷牙洗脸,收玩具等,虽然目前这些行为还需要大人不时提醒,但是他已经不排斥,会顺其自然的做,并且知道这些事情是他必须做的,相信距离终极目标自己主动去做已不远。
是的,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只要会用excel的人都可以做,然后打印,张贴,每天执行。
总结我们这次可以坚持的原因:
1,随时开始
不用想着要从具体的哪天开始,随时想到开始,不要想着明天或者后天,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在我们记录那个表之前,其实已经执行几天了。
正如著名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斯说的“如果不趁着一股新鲜劲,今天就执行自己的想法,那么,明天也不可能有机会将它们付诸实践,它们或者在你的忙忙碌碌中消散、消失和消亡。或者陷入和迷失在好逸恶劳的泥泽之中”。
正因为有了这个开启,才会有后面的一切。
2,计划写下来
计划的东西用文字可量化可执行的写下来,会让你在执行中更有责任感和目的性。就如当你每天看到你的计划里有那么多未完成项,会有一种压迫感想清除的一样。把它张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时刻提醒,哪怕我们好多习惯已经基本成型,在每月在做新的计划时鹏会保留,怕前功尽弃。而所谓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个人并不尽相同,尤其对于每天日常行为其实更有挑战性。
对于贴在哪里,也是一个核心,幸亏陈先生这次贴的是我们每天经过无数次的走廊,每天随时可以看到,而不是如以前贴在门后面。
3,执行
想的再好,贴的再漂亮,如果不去做,只是装饰,就如同贴在月计划表旁边的生活常用英语口语,一直默默无闻。
而对于这个计划,娃刚开始是不知道的,大人每天要无数次的提醒,虽然这个过程并不美好,单也只有外在的强化,才能形成内在的习惯。所以,好多时候,不是小孩坚持不了,而是大人早早放弃。就如当你看到小孩有问题,肯定是家长需要反思一样的道理。
4.大家的配合
我们以前好多次的计划夭折的原因,除了上面的,更重要是大人,一般行动不超过三天,当有一个人忘记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放弃了。
这一次,我牢牢与自己死磕到底,每天不管如何喊,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睡觉,时间一久,娃就算睡不着,也知道闹钟一响,就要上床,而陈先生也慢慢适应了这种模式,积极配合。
5.适合自己的计划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计划的制定首先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我刚开始定的是5:30起床,有段时间发现每天早班车的半个小时迷迷糊糊无法做事,后来调整到六点,状态就很好。
而针对情绪方面的习惯,在第二个月贴出来没几天,就已经发现有很大的挫败感,每天大人小孩吼叫发脾气的次数太多,或者也记不清楚,根本无法按照其他的方式统计,还在摸索中。
所以,我用不到3个月培养娃7个习惯的方式,你是不是完全可以复制。
2.引出成人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点赞数第一的回答是:
“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本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很多种生活,却只会把同样的日子机械重复很多年。
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最煎熬的日子。”
真实的让你觉得有人窥探了你的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此,习惯于每天重复做的事。区别是有些人成就了习惯,有些人被习惯成就,那些被习惯成就的人,活成了自律,那些成就了习惯的人,过成了自虐。就看是你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你。
3.习惯是什么?习惯的特点,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什么?《习惯的力量》中作者写到:
a.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b,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c,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它是一种重复的行为,习惯性的思维,性格和态度。可以推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失败。我们常常理解的习惯诸如晨跑,不好的如吸烟等等,却忽视了从早起睁开眼第一件事找手机,上班开电脑,到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的惯性,这些每天飘荡于我们眼前而我们无睹的各种语言行为模式,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甚至一生。
回想一下,多少年前,我们没有手机,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应该是穿衣服或看时间,后来有了手机,慢慢形成了这种习惯,有了这样的生活,或者这间接也影响了我们的性格,疏于沟通。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验证了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的选择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为什么它如此坚如磐石,难以改变,就因为它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指挥着我们的大脑,而大脑有趋利避害适应舒适的喜好,所以它只是机械的按照潜意识行事,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曾经坚持不到一年的跑步,坚持不到半年的读书,坚持不到一个月的学英语,上个月坚持不到20天的Keep打卡,都因为没有坚持到底而放弃,所以每个人都一样。
但恰恰是那些曾经短暂的坚持,让我体会到习惯巨大力量与过程的充实。跑步,让我明白如果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不好的习惯替换成好习惯,那这个人应该不会差;抽空每个月读一本书和听课,让我在输出时思维会自由扩散;而早睡早起的这三个月,每天都让我精神饱满,无法想象过去的这么多年,经常感觉睡不醒,不知道是晚睡还是睡太长惹的祸。
看多了名人伟人靠习惯或自律取得的巨大成就,望尘莫及或者自我安慰,我们不一定可以到达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宽度,达到心灵的满足。虽然至今始终没有哪个好习惯可以坚持一年半载,已经坚持了的也没让我感受到它带来的巨大的质变,在这里没有用成功,因为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你所追求的功成名就与她想要的心灵宁静,都有同样的意义。
如上面的跑步,我没有坚持,所以似乎没有让我减重或跑过一次马拉松,而读书写作,至今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早睡早起的锻炼,也依旧没让我的身体恢复到以前。但是,或许正因为从未刻意要求结果,所以才会用心体会到过程,然后默默的坚守,静等花开,不急不慢。
4.养成习惯需要什么
1)坚持
坚持或者坚韧,是习惯养成中最大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坚持,就谈不上习惯。它毫不起眼,也从不负众望,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
当然,在当今这个信息轰炸的时代,如何坚持初心更为困难,就如我做KEEP,第一天轻轻松松,第二天早上腰背疼的有些畏惧,但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熬过了第三天,第四天的时候,感觉似乎很顺畅了,坚持到11天的时候,因为家人住院陪护,没条件做便借口停了,另一个原因,是发现自己膝盖好像好像不适应这种强度,这个认知是源于各种真假难辨网络信息。当然,我不专业无法判断是不是真的自己不适合还是只是正常的反应。事实是,它已经被遗忘在角落了。
我们多少次的放弃,都是自己忘了初衷,英语学了几天,感觉这个方法好像不科学,没下文了;给娃陪玩游戏,不到一周发现时间上没法执行,没下文了;记账记了一个月,发现花了就花了,记了好像也没什么用,没下文了;坚持晨跑,昨晚睡得晚,今天还有一个重要会议,需要保持好精神,还是不去了……总有各种理由说服自己。
根源是我们无法承受过程的阻力带给我们的生理心理的不舒适,而继续回到以前,是最容易的。好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坚持到疲惫极限,更谈不上失败多少次后的坚持,所以永远无法体验难以言表的轻松,更看到不可思议的蜕变。
我们坚持最多的就是不坚持,所以我们依旧是我们。
如一个故事讲的:一位高中橄榄球队的教练,试图激励自己的球队度过战绩不佳的困难时期。在赛季过半的时候,他站在队员年前训话:“迈克尔·乔丹放弃过吗?”,队员们回答道:“没有!”他又提高声音,喊到:“怀特兄弟放弃过吗?”“没有”队员们再次回答。“那么,埃尔默·威廉姆斯怎样,他放弃过吗?”队员长时间沉默了,终于,一位队员鼓起勇气问:“埃尔默·威廉姆斯是谁啊?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他。”教练不屑地打断他的提问“你当然从没听说过他,因为他放弃了!”
另一个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例子,在我们上初三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同学,他的刻苦无人能及,周六日都会去教室复习,大年三十也不停歇,不过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级四五名,然后那一年中考,却独独他一个人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于是,那个时候我常常想,他考上了,他的勤奋对大家是鼓励,而如果没考上,或许是另一种说法,说他只会傻学无成绩。而不管别人说什么,在这之前,他肯定承受了复习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但不管如何,他坚持了下来,所以,最终,至少我们那一届的老师和学生都记住了他。
2)兴趣
如果说坚持靠毅力,那么兴趣对习惯就是催化剂和动力。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爱迪生如何孜孜不倦于实验,达芬奇为绘画一生,牛顿对万有引力的研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没有强烈的热爱,没有人会将一件事坚持如一,即使屡屡遭遇失败而不放弃。毕竟,谁都知道学习并不是轻松的事。短期的坚持或许因为责任或某种动力,长到一生的习惯如果有兴趣的助力会更易。所以,我常常羡慕兴趣与事业同一的人。
我的一位朋友,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没直接找工作,一个人窝在出租屋琢磨,几个月后开发出一个小游戏,去应聘,后来工资一路翻翻涨,再后来听说自己成立了公司。我们总是用一些物质的东西衡量别人的成功,对他来说,这个兴趣本身带给他的乐趣,远远胜过其他,也正是因为这些,会促使他走的更远。
另一方面,好的兴趣,除了天赋,好的习惯,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持鼓励。如育儿专家卢勤思说的,她小时候喜欢画画,有一次在幼儿园得了奖励,妈妈回来表扬了她画的真好。而她也喜欢舞蹈,在一次排练选拔时被一位经过的老师说“这个学生腿这么弯怎么可以月舞蹈”,最终的结果,绘画伴她一生,而从此与舞蹈无缘。
3)行动
有了兴趣,可以坚持,最重要的是还差实际行动,它是实现一切改变的必要前提。《士兵突击》里面,王团长对许三多说“想要和现实之间还有一个距离,就是行动”。如果说习惯是后面的零,那么行动就是1,没有这个1,一切都是零。
假设树上栖息着五只鸟,现在,其中的三只打算飞走,还剩几只?
答案是还剩五只。打算飞走和真的飞走完全是两码事,区别在于实际行动。
我们往往想的太多,梦想太多,希望太多,甚至计划有某种非凡的事业,最终却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告终。积极的人生构筑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们不曾触碰的事情上,构筑人生唯一的原材料是积极的行动。
所以,行动是一切习惯的基石。就如微习惯的发明者,由开始每天的一个俯卧撑,发展出来的卓越成效。
每天一个俯卧撑,每天背一个单次,看一页书,多吗?不多。压力大吗?不大。但是有多少人可以持续一年,我不清楚,至少我曾经打卡不到半个月。
结尾
听过很多道理,看过好多经典,依然过不好已走过的人生。
你如此,我亦如此。
所以,我们依旧奋战,不是为了形成习惯,而是为了活成自己,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你眼中别人的生活从不属于你,但你永远属于你所创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