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起学习,以及如何快速的掌握一项技艺或一门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最新想到的方法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在短期内大量的重复学习,与它“会面”的次数越频繁,我们就越熟悉它,往往也会认为掌握的越好。然而,如果你没有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味频繁地集中练习,终究会事倍功半。
被“遗忘”的艾宾浩斯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并提出了遗忘曲线。
这条遗忘曲线说明,我们的记忆具有时效性,遗忘从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的遗忘是最快的,以后逐渐减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只有根据大脑的记忆规律,适时的刺激才能把输入的信息变成长时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理所应当地认为,任何一项技艺的掌握都是需要基础时间作为保障的。无论是百发百中的投篮还是笔走龙蛇的书法,亦或是发音标准的口语学习,都是在一朝一夕的练习之上习得的。当然,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速成”的学习方法的确可以使你获得短期优于一般的成绩。但是,一劳永逸的速成是不存在的。
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的“组合拳”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社会,我们应该研究如何最大化提高时间利用率。
回想我们的校园学习时光,周一上午:语文数学英语;周一下午:体育物理政治……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制的,长期记忆就好比计算机的硬盘,短期记忆就好比计算机的内存。频繁的集中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而我们的大脑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与大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形成联结,形成一条记忆痕迹。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出现遗忘以后,再次检索这些知识就会触发巩固过程,记忆被强化。因此,我们需要设置一些间隔,产生一点儿遗忘,那样不仅会促使你更加努力的去练习,也能再次巩固你的记忆。
也许会对此有所印象,每次的章节测验明明分数很高,但是到了期末综合测验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四个加法题和四个乘法题放在一起,你一定会先做完同一类型的题目再做下一个类型。在考试的过程中,这么做确实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而,在练习的过程中,穿插做题也许效果会更好。同样的道理,你在学习侧方停车的时候可以穿插练习直角转弯、曲线行驶。从长期记忆效果来看,这种穿插练习的“笨方法”其实更有效果。
自我检测—反馈式学习
知识有没有掌握,技能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成果,这时你需要一个自我检测进行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是一种被动式的自我检测。当你进行考试的时候,你就会自主检索记忆中的知识。相关的记忆痕迹就被触碰,记忆得到巩固。检索的次数越多,巩固的效果越好。然而,自我检测的好处不止于此,你应该获得更多的好处。通过检测,你会发现那些遗忘的知识。通过这种反馈式的学习,你会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好。记住,那些越不容易想起的,反而会让你日后印象深刻。
被动的重复学习和主动的回想学习
“无他,但手熟尔”。我们不应该让孰能生巧成为懒惰的遮羞布。
熟能生巧,熟更能生懒。人都是有趋向性的,熟练产生的惯性往往让人陷于其中。
为什么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的练习(统称为主动的回想学习)比频繁而集中的练习更有效?因为前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舒服,因为不舒服,所以需要你花费更多的力气甚至更多的时间,然而效果却是成倍的。当你进行频发集中的学习的时候,你会越来越熟练,从而产生掌握的越来越好的错觉。我们不妨如果把它形象的比喻成拉车的动作。在你面前有一辆装载重物的货车,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你需要非常大的力气才能克服地面阻力去拉动它,当它起步以后,你只需要花费很小的力气它就行往前自己跑。然而,一旦你停下,让他再次启动,你所需要花费的力气并不比第一次少,甚至更困难(当你疲惫的时候)。前者就好比我们反复阅读一本书,过程是愉快的,但你得到的仅仅是货车刚起步时的锻炼。
越容易得到的,你反而越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