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东京物语》是我看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电影,这是一部老式的黑白电影。也是小津安二郎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这部电影在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正式上映。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姿多彩的快餐式快节奏的电影时代,一般被大众定义为好看的电影,要不就是看起来很过瘾很带劲,要不就是能够一下子触碰到人的内心引发共鸣。人们也会去衡量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导演们也总是很急,很刻意。在迎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急于呈现电影的美感,特效,深度与高度。也许是怕大众get不到那些共鸣,也许是怕大众不喜欢。
而这部电影,节奏很缓慢,剧情很平淡,也很冗长。放到如今的电影院,也许你在观影一半的时候就可能睡着了。对于小津安二郎电影评论,大多总是平凡里隐藏巨大的力量。虽大多都是讲家长里短的平凡家庭故事,但是总能以普通的镜头,叙事。解析出人们最细腻的情感思绪从而提炼出生命的意义。
回到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开始看节奏很慢,但是小津安二郎,大部分镜头总是让剧里面的人物对着镜头,让我们感觉,就像是我们就在现场的感觉,慢慢去代入,我们的思绪也能跟随电影起伏。而我今天想要讲讲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具有现实的意义,也能让人深刻感悟。看完整部片之后,有点低沉。有一点“黑镜”感。整个影片,我们都能通过这些黑白的一帧帧的镜头中,感受到些许的失落与无力。
02.
去年年底的时候,去了日本。当时带我们的导游,是在日本生活十几年并且结婚生子看起来比我们大几岁的青年,我在这暂时叫他阿青吧。他跟我们讲了很多日本的人文生活习惯。记得说到一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他说,日本人人间的亲情很淡漠。或者说日本人原本便根深蒂固的不麻烦人的思想。但是不麻烦人到什么程度呢?不麻烦不仅仅对于陌生人,也是对于任何人,包括亲人。他们也总是对亲人客客气气,这种客气跟我们中国亲情之间的客气是不一样的。
而在日本的家庭里,对于子女的责任,在子女结婚生子的时候便是停止的。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也从结婚之后就发生改变。因为子女们忙着工作,忙着在自己的新家庭里努力生活。
父母与子女的淡漠,从阿青口中说出是那样令人遗憾怜惜。他讲诉日本家庭,子女结婚建立新家庭之后就会搬出去,不与父母居住。一年也没有看望父母几次,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生活不便利,父母也不会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他说过一户老人,在生病的时候,子女回来看望,老人还要愧疚地跟子女们说:“麻烦了。”阿青说甚至好多老人,在家生病过世,几天之后才被邻居发现。真是令人唏嘘。
看了《东京物语》,我第一次深深感慨电影与现实居然是一模一样,尤其在小津安二郎愈发真实的镜头之下显露无遗。
03.
影片中,上了年纪的平山夫妇住在尾道,决定前往东京去探望成家立室的子女。(这也是影片的主要故事。)他们兴奋地到达东京之后,到了大儿子的家,父亲对儿子说:“这次又打搅你们了”而面对大儿媳妇问候家里还未嫁的妹妹时,母亲则是回答:“有心,谢谢。”
老夫妇到大儿子家住的很多天之后,大儿子原本想带父母去转一圈。但是后来有事打搅,所以作罢。老夫妇之后去了女儿家,女儿说很忙碌让二媳妇纪子代替自己带父母去玩。
纪子是老夫妇死去6年的二儿子的媳妇。她是影片中唯一一个热心的好人。她二话不说请假带父母去玩。当晚邀请平山夫妇去自己家里吃饭。原本拮据的她向邻居借了烧酒尽量款待他们。老人在这时喝着烧酒,露出了久违释然的微笑。这种微笑,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
女儿丈夫提议带老人去玩,女儿则冷漠拒绝。后来女儿跟哥哥提议一起出钱让父母去热海玩几天。原因是,其实更省钱。而这个地方其实是年轻人去的地方,夜晚,吵杂声让夫妇失眠。
第二天他们坐在海边,平山跟老婆提议:“不如回家吧。”平静的背景,看出了些许落寞与孤独。
04.
他们提前回来,让女儿感到恼怒。并暗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睡。他们在附近公园休息之后,平山让老婆去二媳妇家借住,他则去找老朋友户部。
第二天回去的时候,他们又客气地表达了谢意。母亲表示如果以后她有个万一,让子女不用过来探望。其实这只是预示着母亲离开的伏笔。
其实早在前面,就已经有很多伏笔。母亲对着完全不亲密不理睬自己的孙子,问到以后要做什么?也许等到你长大了,自己不会看到了。
你们也许能够想到,一个母亲,也许只是想临死的时候过来探望自己的儿女的愿望。
回家不久,母亲离开了。
子女们都回来,办了丧礼。办完了丧礼,在吃饭中,父亲为此次大家回来帮忙表达了谢意,之后离开一会。女儿跟其他兄弟们说:“父亲先死会比较好。”母亲在的话,至少可以帮得了她们的忙,可以随她们回家,干缝缝补补的活。吃完饭之后,女儿说店里有事得早点回去,大儿子说,他也不能待太久,三儿子说,他还要参加棒球比赛。于是大家都乘快班车回去了。于是只留下孤独的父亲。
邻居问:“现在一个人很寂寞吧。他说:“是呀,一个人生活日子特别漫长。”
影片中夫妇的微笑,在影片从始至终都能够看到。
开始面对子女的冷漠招待时,还有在中间去媳妇纪子家时。到最后回家时。这些微笑。看似一样,其实都不一样。但是这种微笑,令人心酸中却给人带来某种积极的力量。
夫妇也没有责怪子女。虽然父亲说,自己的女儿未嫁之时对人还很好,大儿子也是。不知道为何变得如此冷漠。但是虽然如此,他说:“我们也很幸福了。”母亲也回应:“是啊,是幸福的了。”
看到这里真的莫名地心疼。
最后办完丧礼后,纪子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平山也说出了内心的话,想不到只有纪子是最孝顺的。并让纪子要忘记他的儿子,去改嫁,重新去开始自己的生活。
05.
我们在惊讶唏嘘的同时也不解。深深感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淡漠,也能想象出随着人的年老之后的无限孤独感。只是没想到居然是那么平常。
而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道德下,我们会谴责这种现象。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影片中感受到那种现实的无力感。
就像在就像影片最后,天真的小女儿痛斥自己的哥哥姐姐太自私了。纪子安慰到:子女长大后,就会渐渐远离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生活为重。每个人都是如此。小女儿问:“你也如此吗?”纪子说:“是的,虽然我也不想,但是每个人最后都会渐渐变得如此。”
虽然是如此自私,但是现实就是如此。人还是得不停地,像列车一样,往前走,努力生活。至死不休。
其实不止在日本,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没有履行责任的子女,使空巢老人的比例正在不断地增大。子不养而亲不待的事情,似乎每天都在发生。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不如意,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似乎是不管你乐不乐意,还是像影片中的列车一样,不断地往前走。只是希望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时,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地同时,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抑或功成名就的时候。多停下来,留一点时间给亲人,哪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