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们以此便可以推断,《涑水纪闻》的作者并非是司马光吗?显然也不能如此武断!众所周知,司马光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主持编纂了我国古代时间跨度最长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因为《资治通鉴》记载的时间截止到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也就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前一年。司马光觉得《资治通鉴》没有记载本朝历史,有点遗憾,因此写了这本历史性笔记《涑水纪闻》。
也有学者认为,司马光编完《资治通鉴》后,打算再写一部《资治通鉴后纪》,把本朝开国以后的历史记载下来,而《涑水纪闻》就是司马光为了撰写《资治通鉴后纪》所做的资料准备的史料汇集。
不管《涑水纪闻》是私人笔记还是史料汇集,司马光都不可能称赵德芳为“秦王”,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如今我们能够看到流传下来的《涑水纪闻》版本,都是如此记载,这是什么原因?
那是因为,《涑水记闻》是私人笔记或者说史料汇集,司马光生前没有正式出版,甚至在北宋一朝也没有刊印发行,该书是后人整理司马光手稿后再发行的,所以传承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讹误。也许,《涑水纪闻》最早刊发时,本来写的就是“楚王”,后来经过多次刊发,有人出于对赵德芳的同情,或者是因为赵德芳后世子孙做了皇帝(赵德芳六世孙赵眘为宋孝宗,七世孙赵惇为宋光宗,八世孙赵扩为宋宁宗),有人出于对赵德芳的尊重,特意将“楚王”改为“秦王”!因为古代王爵封号中,“秦王”和“晋王”最为尊贵!这就是解释了《涑水纪闻》为什么会称呼赵德芳为“秦王”的原因。
可作为大学者,李焘在编纂《长编》时,为什么没有指出这个明显的错误,很有可能,当初李焘看到的《涑水纪闻》版本,为最初版本,写的是“楚王德芳”。
也有可能,李焘看到的版本是被改成了“秦王”,而李焘却装弄作哑不吱声,为什么?因为李焘所生活时期的皇帝,正是赵德芳六世孙宋孝宗赵昚,李焘的《长编》,虽然是私人性质的史书,但为了增加权威性,李焘将《长编》呈送给宋孝宗认可了。假如李焘没有眼力见,偏要指出这个硬伤,赵昚可能会给他更大的“软伤”!赵昚会想啊:怎么?我的祖公公不是“秦王”?就你李焘能干?由此,他的《长编》能否刊印、能否流传下来,都是大问题,所以李焘唯有视而不见。
另外,司马光因故乡在陕州夏县涑水乡(山西省夏县),因此被世人称为“涑水先生”,当时,以他创立的学术流派,被称为“涑水学派”。因此《涑水纪闻》为司马光所著,世所公认,无需质疑!
司马光的为人,熟悉历史的都知晓,他虽然政治上保守和短视一些,但是治学能力、学识水平、道德人品,都是上上之选。他认定的史实,特别是本朝历史,绝非信口开河!他的记录,应该是值得我们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