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教育界兴起“赏识教育”。很多学校都要求老师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甚至无条件地称赞孩子。那时候我教一年级,受“赏识教育”的观念影响,我也经常在班里称赞孩子,认为这样孩子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班上有个孩子叫小毅(化名),他的爸妈很崇尚西方国家的所谓“自由发展”教育理念(其实他们有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很少去管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从不知道要怎样守纪律,在班里总是调皮捣蛋,别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于是,我每天费尽心思找他的闪光点,每逢他稍微表现好一点,就告诉他:“你真棒!”他肯举手回答问题,我就会说:“你真聪明。”开始时他很受这一套,每次一表扬他,他就会高兴得不得了,还会想办法做得更好。可是,渐渐地,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越是赞美他,他越是说不得了?有一次他无端捉弄一个同学,我批评了他,他就一脸不屑的样子;上课时,若是我不请他回答问题,他就故意在课堂上捣乱。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好转,他的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谈话的力量》第12页这样讲述赞美的要点:
最常见的赞扬方法就是表达直接的称赞。这种赞扬直接告诉对方你对他们的行为、外表和气质的哪些方面表示赞赏。每次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技巧,我总是以让学生们对我或其他人说一些赞扬的话开始的。以下是有一次我记录下来的几种赞扬:
行为:“你是一位好老师。”
外表:“你的头发很漂亮。”
衣着:“我很喜欢你的鞋。”
这样的称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改进:
1. 具体一些。如果你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你的喜好,让他们相信你的话只适用于他一个人,而不是任何一个人,那么你的话就会更加有力,令人信服。
例如:
行为:“我喜欢你在我们练习的时候,亲自给每个人做辅导。”
外表:“我觉得这个新发型让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着:“那双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裤。”
2. 称呼对方的名字。人们认为,自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以来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会对包含其名字的话语给予更多的注意。此外,称呼对方的名字也可以让对方觉得你的赞扬是专门针对他的。
例如:
行为:“艾伦,我喜欢你在我们练习的时候,亲自给每个人做辅导。”
外表:“艾伦,我觉得这个新发型让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着:“艾伦,那双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裤。”
拆书帮野人大叔认为可以这样称赞别人:
如果想称赞某一个人,那么,可以从对方的行为、外表和气质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非必须三者全选,可以三选一)。
没有人不喜欢被夸赞。可是,如果你只是泛泛的称赞,如:“你真漂亮”“我喜欢你的打扮”。那么,被称赞者无法确定这份肯定是否仅TA独有,TA可能以为你只是“客气一下”。于是,他的感受度就会很一般。
下面这两种小做法,能让被称赞者感受到:在你的眼中,TA是很特别的,有别于他人的。你的夸赞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具体做法:
1. 称呼对方的姓名;
2. 告诉自己所关注到的具体事实,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能让称赞显得更独特且真实,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夸赞,你的夸赞才能起到效果。
举个栗子:
“小王,你真靠谱,我看到你把要做的事儿全登记在台历上了。”
“小珞,你扬着脑袋看着我的样子,好萌!”
“莉莉,今天这么忙你还把所有的教室检查了一遍,佩服你的认真。”
看到这里,我明白为什么我表扬小毅,却适得其反了。如果夸的方法不对的话,你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反而还可能妨碍他将来的发展。当初我应该描述他的具体行为,使称赞显得更独特且真实,这样他不但更容易接受我的夸赞,还明白他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多的夸赞。
那我们该怎样赞美孩子呢?
记得班上有个孩子在一次考试中考了八十三分,回到家,他爸爸说:“孩子,考完试啦?这次考了多少分?”儿子把试卷拿给他爸爸,他爸爸看完,说:“儿子,上次你只考了七十五分,爸爸知道你会进步的,但是没有没有想到你进步得这么快!你看第六题这么难的题你都能答上来了。”他儿子非常开心,说:“爸爸,这道题你不知道,我们前几天做作业的时候刚好有个类似题,而且我刚好是自己算出来的!所以这道题我会了!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没答上来呢!”由此可见,用适当的方式赞美别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个爸爸的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接下来的20天,我要用这个片段介绍的方法夸赞我的儿子,每天至少一次。可是,他却是个不那么自信的孩子。所以,我会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告诉他我所关注到的具体事实,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我会这样去称赞他:
1.称呼他的昵称。
2.告诉自己所关注到的具体事实,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夸赞每天至少一次,可以口头上夸赞,也可以写在便签上,贴到他书桌上。
例如:
“儿子,你洗碗洗得真干净。”
“宝贝,你今天写的字,比昨天写的有了一点儿进步了,继续加油!”
“儿子,你看到天准备下雨,就马上收了衣服,反应真快!”
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成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