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丽,坚持每天写文章,这是我每天一篇的第102篇,文章以“读书分享”、“育儿笔记”为主,记录自己以及孩子的成长。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当你在某方面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别人一句非常普通、没有任何歧视意义、甚至不是针对你说的话,在你听来却总觉得是在说自己,是在对你说你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就像一个比较胖的人去买衣服,销售员是好心的建议说穿黑色显瘦,在他听来就会觉得销售员是在变相的说他胖一样。
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昨天在文章写到第100篇时,彦彦老师在群里恭喜我、鼓励我,告诉我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一件事的深度思考,并且写和做不可或缺。
彦彦老师就是通过写作,对开书店这件事保持深度的思考,每天的文章都和书店有关,她成了这个垂直领域的名人。
在她和我说完这段话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心里想的就是“彦彦老师其实说的就是,我的文章是为了写而写,没有什么深度思考的吧!”在我察觉到自己这个想法时,我认真的思考了自己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本身就觉得现在写的文章没有什么质量,在这方面极其的没有自信,也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自己想要专攻的领域,虽然最近写的关于亲子的文章是绝大多数,但我却始终觉得自己和那些专业的人比起来还欠缺太多,因而我对自己是不认可的,所以我的受害者心态就出现了。人只有在不自信时,才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的、是受害的。
从开始坚持每天写文章起,虽然一直提醒自己要平常心,不要太去关注阅读和喜欢的数量,但是在这样提醒着自己的时候,就证明其实自己是很在乎的,我想这也是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的状态,也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我们时刻在乎着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关注,却为了让自己能够心态更加平衡一些,不得不提醒自己,不要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拥有无条件的自信,我们缺乏自信。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价、认可,常常是向外求的,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赞赏,以此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想要获得别人的赞赏这条路不容易,它需要我们足够优秀,需要我们足够努力,更需要能碰到伯乐,别人懂得欣赏,并且愿意赞赏你。而很多时候,即便我们非常努力的变得更加优秀,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别人的赞赏。
就像俞敏洪在《朗读者》里,分享他在北大的经历,他一个农村里走出来的什么都不懂的人,面对北大更方面的才子,大家对于一个人才气的认可和欣赏,这些他身上通通都没有。他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英语口语很烂,他在北大就是一个别人看不起的学生。在大学前两年,他为了让同学们喜欢他、看得起他,他拼了命的努力,想要在成绩上不要落后于同学。两年下来,他没有做到成绩名列前茅,却把整个身体搞垮了,大三休学了一年,躺在医院里,他看了200—300本书,想通了一个道理,人和人比永远没有尽头,而且很多时候即便是拼了命也比不上,那唯一能比的就是和自己比,自己每天在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很多时候让别人赞赏的这条路不一定行的通。
那要像俞敏洪那样,想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那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的赞赏呢?
要获得自己的赞赏其实比要获得别人的赞赏更难,因为这首先就要我们客观地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且接纳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我们才知道自己要精进的方向。要做到这一步就已经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就像我们没有无条件的自信一样,我们也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缺陷的勇气,哪怕很多时候知道却也并不一定愿意去承认和暴露。
在接纳、认可了自己以后,想要自己对自己感到赞赏,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成长进步,也就是日日精进,这需要强大的坚持和耐性,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人高度自律的表现,可往往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因为要获得自己的赞赏这条路,需要心里和身体的双重准备,也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因为不够自律的人,总是处在对自己无法坚持一件事的自责和自暴自弃里,连接纳和认可自己都无法做到。
想要获得自己的赞赏,其实我们要练习对自己无条件的自信,无条件的自信不是说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不可一世,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以往一些轻易就放弃了的事情,可以做到坚持,可以做到自律、每日精进……
想要获得别人的赞赏不容易,但想要获得自己的赞赏更难。但有时候难行的路比容易走一些的路,可能更加行得通,并且会越走越广阔。与其对外界、别人有诸多诉求,不如把诉求回归到自身,“向内求法”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