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上写完的,有点语无伦次的话那肯定是前面的大叔在打鼾,感觉自己也很厉害
一、意识和行动
意识先于知识,并决定了行动,才会将信息/知识整合梳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沉淀在脑海中,是自己的就不会忘记。
二、重新理解了商业和互联网
商业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解决需求,而提出的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只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工具而已,并不是说互联网万能能替代所有的产业。在广州,天河区市中心非常多的共享自行车,随处可见人人在使用代步,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步行累的需求,来缩短下了地铁/公车到达目的地之间路程的时间(有什么例子?够了么?),但是并不是说,互联网就靠一个APP,服务器,就能替代自行车来完成这一目标。
或者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进一步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以往不容易看到的世界,世界各地,“触手可及”;另一个方面媒体们急迫的让信息塞满我们的眼球和大脑,不堪负重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舍弃一部分信息,保持自己的正常;再加上人的本质是懒惰的,并且深入基因;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永远都会存在,上课时听到了厄瓜多尔出口中国最大的产品竟然是香蕉也是令我大吃一斤。
而商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等,进行资源的调配赚取差价,获取利润;基于上面的说法,了解人们的需求,从信息汪洋中筛选出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知识,就可以利用这种古老而经典的方式获取利润,就好像网红们,大多面容姣好身材俱佳,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来告诉粉丝们,这样穿搭/这样做/用这种护肤品,就能变美,并结合上游厂商的产品,就可以打通上下游一条产业链;想到这点,就有方向可以做了,1、创建个人品牌,扩大影响力;2、获取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知识,卖给他们,完事。
三、不要被一个职业和公司给限定,人生有很多可能
上课之前一直在纠结公司环境和职业方向,因为一直做得不如意总是有换公司的念头,但是预习课却提到,每个行业都能制造富翁,不要轻易换行业,所以内心安定了不少,即使过得不如意,至少温饱不愁,想想梭罗在瓦尔登湖如此清贫的生活也能写出一本举世著作,虽不明觉厉,但也能稍微释怀。
之前一直扑在工作上,但是并没有太多起色,才知道,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微薄薪水,并不能满足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欲望,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为了弥补这种不安全感,又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导致恶性循环。并且少了你一个,公司照常运转,因为你不是老板,所以工作并不是这么重要,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想要做的事情,更高级的是天职,取悦自己,才能做好自己。
既然无法暂时改变现状,就先改变自己,探寻自己内心的述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行动,不要被一个公司和一个岗位给限定住了,虽然这在国内非常常见,高中分文理,大学分专业,找工作挑专业/性别/学校牌子,大逻辑的影响无法挣脱,但是我们可以挣脱自己的观念,人生的可能性不止一种,今天在群里还有说到一个台湾爷爷,105岁考博士,已经成为全民偶像,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存在就有其对应的理由,摆脱大众的潮流,逆流而上终究是人生的最难的选择。
对于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命题,一直以来是对的,因为选择正确,最终给你带来的是比别人多的财富以及更快的速度,甚至会更轻松,总之就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选择,那么不作出选择,只在一个行业里干,那就需要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并且去忍耐生活的诱惑,才能拥有相应的财富。就好像在牛市期间,不选择就等于蓝筹股,选择就等于成长股,虽然都在走牛,但是收益明显差距巨大。
对于我,是要去做选择的,但是要去选择我喜欢的东西,没有明显的爱好,首先是没有天生喜爱的事物,第二个是没有做成功过一件事情,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所以要去不停的去尝试新的东西,并且要尝试到一定程度,才知道是否喜欢,对于这点,我认命,只能去做。
四、99%的知识是没有用的
每次豆瓣开始统计你在一年中看了多少书,电影,回头仔细想想,他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可能部分点深藏在潜意识里,在某个合适的机会跳出来表示你看过,对,仅仅是看过,其余的就是一个数字而已,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是吗?
因为我无法把他们转换成对我有用的东西!
对于知识,学生时代曾经是我们人生巅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解题懂英语,但是能留下的并没有,这是毕业后同学聚会常聊的话题;相反,有的知识能记住一辈子,因为对我有用,不论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去撩妹装逼,都是需要我进行收集—实践—验证的过程,这就是知识存活在我们脑海里的唯一方式。
所以,要去搞事,去拼命干活,才会碰到无穷尽的问题,才会将知识烙上“我”的印记,so just do it,躁起来搞事情!
五、回避问题,是理性的停滞
我们都会拖延,本质上是为了回避某一个不想面对的问题,那么会有很多借口来回避,对于大学毕业的我们,往往表现为用看书、学习的借口,看起来是在解决问题,但是本质上还是在逃避,同时也是线性思维从A到B的一种体现。
大脑会有一种安全机制,让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回避,但是不搞就永远无法收获知识,无法进步,那就有自己的意识,一定要搞起,行动,再难也要搞,欺骗自己大脑也要搞,开始做了,并坚持下去,已经比坚持不下去的人成功了一半,鸡汤有时候也要喝一下不是吗?
六、做一个让自己难受的决策
人在做选择时,会纠结、会拖延,但是潜意识已经帮我们想好一大堆逃避的理由,美名曰,这样是为你好,这样是安稳舒适的。
课上,在老师的“逼迫”下选择了一个觉得完全不可能会做到的事情,并坚持一年,在课后和当晚为了能完成这个目标,已经不自觉陷入开始不停的脑补各种相关的事宜,还导致了失眠,第二天精神不济。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状态,怕不会做做失败,然后不自觉的浮现出很多相关的信息,如何做,如何做好,有什么方向,选哪个方向作为切入点比较好,能找谁帮忙,这都是当时不停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念头,真是好烦!浪费我美好的睡眠时间。
虽然难受,但是已经立了Flag,就只能做啦,用上帝模式观察自己的表现,好像也是挺好玩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