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儿时我们的宝贝,它甚至比当时的苹果、香蕉都要来得稀缺、来得珍贵。我们要看书,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书库去看,那浓重的油墨香真好闻。只不过那时太小,油墨香吃得不少,书看得不多。大一些真要看书了,母亲调去了银行,然后是西亭供销社、金沙区供销社,书库进不去了,就找在县图书馆工作的闺蜜陈晓云阿姨,为我们借书提供方便。书店是我们喜欢去的地方,看到字典,想买,父母就买了,我们更喜欢去书店了。一次看到一本大十六开的世界地图册,心里痒痒的,小心翼翼地跟父母提出,平日节俭异常的母亲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行文至此,热泪盈眶,难以自持,这就是父母的一片苦心,这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啊!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不去好好工作、不去好好生活,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孝顺父母、不去疼爱弟妹、不去善待亲友!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我以363分(全公社第二)在6%的录取率中冲出重围。拿到录取通知书,父亲静静地在一边,母亲不无自豪地对前来看热闹的邻居们高声说,他们三个都考取,我都供他们去上。要去南京念书了,这对我来说是远行,不仅仅因为此前最远我就去到上海姑妈家。开学前,父亲已托人将我的大行李运去学校。临行,父母只送我出家门,春浩送我到了汽车站。父母表现得很平静,与六年前的插队相比,这次走得更远,真的告别这个家门了,父母是安心的、高兴的,似乎他们对我很放心,也有信心。我懂得他们放在心中没有说出来的话:以后的路要你自己走了,要好自为之啊。
读书期间,父母对我尽量支持。我录取省委党校政治理论专修班,发南京师范学院文凭,享受师范生待遇,不收学杂费,发的伙食费能够保证吃饭开销。就这样,有的学期平均每月还从家里拿30元,比照当时三、四十元的平均工资,这可是一笔巨额负担啊。父母精打细算,默默承担下来。可以说,我这个大学生当时也是举全家之力供出来的。春浩比我聪明,利浩也很能干,如果上学,他们肯定也能学好。当时我高考复习还住过南通市第一招待所,那是春浩住的房间,厂里公派他在南通参加业务培训。我们都在用功,只是方向不同。在家庭有限资源的配置中,父母向我倾斜,首先保证了我上学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弟弟妹妹对我的学成也作出了贡献。
我要爱他们,一辈子。
2018年1月6日改定于石湖
我和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