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具体方法如下: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这里面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所观察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感受指对于这个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需要是指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最后,是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倾听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半小时,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会评判他是个不守时或者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动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什么叫感受?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是评价而不是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是感受。
感受的根源来自于哪里?他人的言行也许与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需要和期待,以及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的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2)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于是引发争吵,而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与评论中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地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辨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可能 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当我们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 我们的愿望。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 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倾听的力量。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而其实,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的是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能用心体会他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爱自已。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处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