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二十四则。
1、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以四项教人。一是典籍遗文,二是道德行事,三和四是我心之忠与信。
文,谓先代之遗文。行,指德行。忠信,人之心性,为立行之本。文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无以约礼。然则四教以行为主。
傅佩荣注解
孔子教学有四项重点:文献知识、行为规范、忠于职守、言而有信。
孔子教学的四个重点,即“文,行,忠,信”。颜渊还提过孔子教学的两大原则,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9.11】)。以文献知识广博见解,以礼制规范约束行为,这也是孔子教学的标准模式。
“文”即一个人在社会上学习到的文化传统,如:《诗》、《书》、《礼》、《乐》、《易》,再加上各种礼仪与规范。“博”指广博。“约”是就行为而言,行为要靠礼与法来约束。这两项原则一个是知识方面的,一个是行为方面的。两者互相配合,走在人生路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他方面则视个人的兴趣与专长,然后再去培养。
一般来说,有“文”有“行”就够了,孔子为什么还要另外谈“忠”和“信”呢?尽自己的力量做自己该做的事,叫做忠;“信”指对别人言而有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通常兼多重角色于一身,譬如在外是老师或者企业家,在家是父亲、母亲或儿子、女儿。不管哪一种角色,我们都要“尽忠职守”,也就是忠于自己的职务与角色。这是第一步,如此才能站稳脚跟。第二步是与人来往。对别人要因而有信,除非特殊情况,否则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
总之,孔子教学的四个原则,“文、行”是一组,“忠、信”则是补充加强实际生活的需求,用来强调真心诚意的重要。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学文、修行、存忠信,这是孔子日常教导弟子们的四件事情。这四件事情非常重要,但其实也是有先后、本末之分的。学而篇有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行、忠、信这四件事情,应该以忠信为本,在行动上时时处处发散这样的本心,对父母、兄弟和众人展现出善意和善行。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之后,才来学文。儒家一直强调,君子务本。拿一棵树做比喻,如果作为“本”的根系没有养好,绝对不可能会有后来的枝繁叶茂。人活一世也是如此,最根本的仁心没有,不行善事,不管外在多么华丽,也只是一时的绚烂,无法真正成为一个丰沛而有意义的生命体。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句话讲的是孔子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我们会好奇,平时孔子都给学生教什么内容呢?上一则孔子的学生可能觉得自己进步有限,想要尽快有所成就,所以提出老师是否有所隐藏的疑问。孔子知道之后,就说自己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学生眼前了,无所隐瞒。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教“文”,文是指古籍遗文,或文献知识,对应到我们现代学校教育,是指课本知识。我们在学校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文”,考试也是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孔子除了教“文”,还教“行”,行是指道德行事或者行为规范。孔子是非常强调“行”的,上一章,面对学生们的疑惑,孔子也是以“行”来响应,任何高深的道理都必须落实在人生的实践中。
除了“文”和“行”,孔子也教“忠”和“信”。尽自己的力量做自己该做的事,叫做忠;“信”指对别人言而有信。忠和信都是强调真诚的品质。
学校除了教学生知识,也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着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在“成才”之前,要先做到“成人”。如果做不到“成人”,有时候知识越多,反而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