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今天是苏轼写“十年生死两茫茫”946周年啊】
古时的婚姻,极少有通过婚前恋爱之后修成正果的,偶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故事,往往也是被拆散的结局。
而苏轼与他的原配王弗,很幸运地还有一小段婚前的缘分。当然,更多是婚后的情感,两人三观一致,性格互补。
传说苏轼曾经在眉山县南的青神县读书,老师是父亲苏洵的朋友王方。当地有一景,为号称“川南第一山”的中岩,上有峭壁,下有清潭,苏轼在潭边拍手,竟有许多鱼应声跳出水面。
王方邀请当地文士和学生们为潭水取名。苏轼取的是“唤鱼池”,大家纷纷点赞。这时丫鬟送来王方的女儿王弗写的名字,也是“唤鱼池”。
王方欣赏苏轼的才华,看到两个孩子竟这样心有灵犀,于是向苏家暗示,遂有了后来的婚姻。
少年苏轼其实并没在意,新婚之后他竟然不知道王弗还识字,只是发现自己读书的时候,王弗总是在身边不走,他还以为这是撒娇。直到有次他要用一个典故,想不起来,王弗说了出来,还告诉他出自哪本书的第几页,这让苏轼大吃一惊。
女生总是比男生早熟,哪怕同样没有社会经验,但王弗就是比苏轼看人要准。她经常在屏风后听苏轼与朋友谈话,等人走后她分析谁不值得深交,总是让苏轼佩服。可惜苏轼并做不到。
更兼王弗侍奉公婆、友爱弟媳,是大家庭里备受称赞的少奶奶。
王弗去世的时候,年仅27岁。苏洵说:媳妇在艰难的时候跟着你,将来应该葬在你母亲旁边。
王弗于1065年五月在京城开封病逝,六月初六,苏轼暂时将她殡于京城西郊。
谁知一个月后,父亲也去世了,苏轼辞去官职,护送父亲的棺椁回乡,夫人王弗的灵柩也一并运送。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殡和葬,两个步骤是分开的。殡指停棺待葬,而葬,是藏的意思,把逝者的遗体掩埋起来。当然默认是土葬。
很煞风景地提到这些操作的话题,是因为那句“明月夜,短松冈”——扶棺回家的第二年十月,苏轼才合葬父母,并将王弗葬在父母墓葬西北八步,他还煞费苦心地种下上千棵松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9)正月二十,山东潍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时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此生,再也无法回到家乡,每年的祭扫,都只能拜托老家的亲戚。
王弗嫁到苏家12年,生了儿子苏迈。在15岁到27岁最美好的年华,遇到当世最有才华的士子,青春作伴,心意相通,我总觉得,王弗是幸福的。
凄凉的是苏轼,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接连失去三位至亲,从此再无亲人能教诲与指导,只能独自面对与担当,这大约是每个成年人“夜来幽梦”最伤感的地方。
【东坡日历】
2025年2月17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正月二十
40岁,是日,在诸城(山东潍坊),夜,梦见亡妻王弗。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轼。宋神宗熙宁八年(1079)正月二十,时任密州知州。
45岁,是日,赴黄州团练副使任途中,过麻城(湖北黄冈)春风岭,作《梅花二首》。轼。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
46岁,是日,在黄冈,往歧亭,潘丙、古耕道、郭遘送至女王城东禅庄院,赋诗。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47岁,是日,在黄冈,与潘丙、郭遘出郭寻春,作诗。同日,观子姑神于黄人汪若谷家,作《天篆记》、复作诗。轼。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48岁,是日,在黄冈,循前年、去年例,复出东门寻春,赋诗。轼。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正月二十,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0岁,是日,在宋城(河南商丘),将赴常州(江苏常州)居住。跋钱易诗后。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正月二十。
【梅花二首】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湖北黄冈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天篆记】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湖北黄冈
江淮间俗尚鬼。岁正月,必衣服箕帚为子姑神,或能数数画字。惟黄州郭氏神最异。予去岁作《何氏录》以记之。今年黄人汪若谷家,神尤奇。以箸为口,置笔口中,与人问答如响。曰:“吾天人也。名全,字德通,姓李氏。以若谷再世为人,吾是以降焉。”著篆字,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曰:“此天篆也。”与予篆三十字,云是天蓬咒。使以隶字释之,不可。见黄之进士张炳,曰:“久阔无恙。”炳问安所识。答曰:“子独不记刘苞乎?吾即苞也。”因道炳昔与苞起居语言状甚详。炳大惊,告予曰:“昔尝识苞京师,青巾布裘,文身而嗜酒,自言齐州人。今不知其所在。岂真天人乎?”或曰:“天人岂肯附箕帚为子姑神从汪若谷游哉?”予亦以为不然。全为鬼为仙,固不可知,然未可以其所托之陋疑之也。彼诚有道,视王宫豕牢一也。其字虽不可识,而意趣简古,非墟落间窃食愚鬼所能为者。昔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民多往祠。其后汉武帝亦祠之,谓之神君,震动天下。若疑其所托,又陋于全矣。世人所见常少,所不见常多,奚必于区区耳目之所及,度量世外事乎?姑藏其书,以待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