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都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我爱你”,还可设定一些无言的爱的暗号(微笑或眨眼)。
当孩子寻求权力时,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和善,不说,只做。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
当孩子报复时,先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反射式倾听,鼓励其长处。
当孩子自暴自弃时,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步前进,停止批评 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喜欢这个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鼓励。
——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事实为基础的。
——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你觉得受到了威胁(你也和孩子一样想要主导一切)、受到了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
如果你感觉受到了伤害(你努力想做个好父母、好老师,孩子怎么能这么对你?)、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我到底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孩子鼓起劲头来啊?)、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
——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
——孩子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解决方案。
——目的揭示法(用“会不会是......”句式):
1.“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2.“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3.“你之所以在教室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4.“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错误可以变成一个机会,让事情变得比以前更好。
——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不良行为是孩子在用一种密码——当他们的行为激起的是我们的挫折感而不是关爱时,他们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是归属感——和我们说话,有时候的确是很难的。
——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
所以,在冷静期后,要再次尝试鼓励,这非常重要。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