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雨天
我是香秋卓玛,微信号:15960233441,这是我的第440篇日记,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坚持更胜天赋!
今天是“国际不打孩子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一个朋友立马回复:今天不打,明天再打...
在教育孩子上,中国家长难免受到古话的影响,如: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树不修不成材,孩不打不成器……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
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
在给出正确答案前,先看看打孩子的恶果吧!
看了这些,你还敢轻易的说,“打”还是“不打”么?
我小时候是被我妈打出来的,所以我基本上很少打孩子。
我给自己的标准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打。
直到昨天听了林文采老师课程的拆解,才发现,打人这件事,绝没这么简单!
首先,提出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工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知道孩子不同阶段是有不同表现的。
如果属于应有阶段出现的应有问题,那就不属于犯错,就不该打!
其次,提出另一个工具,划分孩子的行为区域。
绿色区域,家长希望并认可的行为;
黄色区域,不认可,但如果是因为初学者的偏差,艰难时刻的偏差,可以包容;
红色区域,是不能容忍的行为。
只有红色区域的行为出现了,才能打,而不是觉得该打!
再次,分析了家长打孩子的动机。
一般有三种:
1、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
2、为了维护自尊;
3、实在没办法了。
这些动机一拿出来,就显得打人的行为很可笑。
再再次,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提前约定和告知;比如积极的暂停。
再再再次,校正家长的角色定位,成为孩子的榜样。
帮助孩子从生存模式(恐惧)走向发展模式(自由)!
听完这节课的拆解,你是不是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太用心了!太专业了!
从任何一个点出发,有理论背景支撑,有思考逻辑,有具体招法,最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人的尊重,对培养独立自主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