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提出一个“生物容量”的概念
生物容量即定了人行为和心理现象的范畴 它来自生理及情绪的一种波动
1 由此引发出人渴望做的事和想说的话 也就是社交中的发泄行为 我们称之为伴侣或朋友以及对立关系 生物容量的实在对外以片段和转换的方式调节生理及情绪的舒适度 并寻找各种能量所指向的对象 其中包含对对象能量固执依附 (情感倾注后对对象的要求来自于能量指向契合)对事件的主观感受与放大倾注精力寻找现实中的理想目标
2生物容量的内需 对事物表象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探索需求 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寻求不到契合的精神寄托上 于是生理能量再度要求发掘其中更深与生物容量的共鸣之感 对经历的感受与记忆强度以及在“时间中的我”的能力所能做出的反应的元素流失与所得 变成了经验和思考能驱动力 也就是所谓身心发展的必然性
3生命的运作在于生理容量的波动 这种波动是思维的驱动力的条件 如果将这个力量对准外部世界(是一种无止尽的宣泄和机械重复)对单一类型事件及人物的经验叠加和重演 对于本质没有改变的能力 而当生理容量转向内需上的处理从被指导者变成指导者的身份 脱离自我愿望的支配 并非是一种禁欲 而是情绪内化后的研究剖析的自我消化 “需求暂缓”来满足对痛苦的需求量以此稀释出稳定的快乐能量 (反之快乐能量所需的本能反应是危险的 是对客观世界不假思索的动物性反应 在社会文明以及自我价值观的作用下 残留在心里的负罪感和愧疚后悔 将以潜在的愿望形式再次对外控制身心再向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