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婷婷参加一次集赞活动,获得一次培训机会,但她当天正好有工作,参加不了,所以我代替她去参加朱彦泽老师的《全脑表达》课程。 其中,朱老师“见字如面”的那段文字让我记忆犹新:
昨天,其实并不遥远,属于我们这群珍藏钢笔,收集漂亮文稿纸的一代人,无论写信人,还是读信人,见字如面,都是真正的想念;记得那个时候,每次写信都希望用最特别的稿纸,最好带着淡淡的清香。
今天,都怪网络电信太通畅了,除非你不想,如果要想找到一个人实在太容易了。见字如面,在今天居然成了一件新鲜的事情,读信的人少了,因为写信的人少了,因为没有时间写信,因为即使有时间,写信的人也少了。
未来,见字如面,这四个字可能会编入辞海进行注解,这四个方块字具有的感觉,也已经灰飞烟灭了。
见字如面,或许是见过面的两人,再见而不得时聊表心意的寒暄开场,或热情、或无奈。
写信,初次是初一,那时我寄宿,因为中学是在距离厂区有大概5公里一个叫“断桥”的地方。第一次是给老家的堂哥李建写信,因为我们同年生,故同年级,他在仁寿农村读书,我在煤矿子弟中学上学,写信让他把他的试卷寄给我,没多久他寄来了一份满分的数学试卷。
高中时,同学官相臣一直坚持每1-2周就会给我写一封信,鼓励我,激励我,好好学习,每次收到信时总是那样贴心与温暖。临近高考前夕,心态很差,不想高考了,迷茫失落,深夜给聂真海老师写了一封信,老师很快回信,庆幸未放弃高考,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总算还是上了大学。
大学时,仍然经常和官相臣写信,但很快有了BP机,后来寝室里直接安装上了201电话。
毕业后工作在甘孜州,回成都一趟很不容易,小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封信,每天都会打一次电话,只记得她为了打电话就把生活费省吃俭用,后来才知道用掉的电话卡足足有近百张(2001年)。
再后来就越来越方便了,就算相隔千里万里,总能到达。后来慢慢就放弃了写信,取而代之的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句QQ消息、微博微信……
写信,信里多说些无关琐事,字也不大好看,可也并不想花时间练字。
时至今日,我已基本没有写信了,唯有朋友当去西藏、新疆或去国外都会请他们给我寄一张卡片,以便此意--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