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序言,即感朴实之风迎面而来。费老平常却不平凡的文字的确是蛋糕上的一抹樱桃。
在第一章 “乡土本色”中,费老就直戳要点,指出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然而,当今社会,“土”的含义颇为丰富,可以理解为名词意义上的土地,也可以解释为形容词上的土里土气,没见过世面。后者,的确玷污了“土”本身的含义。费老指出了大部分所谓的城市人对乡下人的藐视,当然,只是大多数人的态度。而我,从来没有丝毫以俯视的姿态冷眼观照乡下人,反之,我尊敬他们,并且认为他们很伟大。为什么?我认为,他们生活的伸缩性比城市中人要大的多。乡下人能够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各种紧急状况,他们在生活上的经验要比城市人丰富得多;而若要习惯了大都市的城市人住宿于乡下,想必会有许多不适应。许多人瞧不起乡下人是觉得他们没文化,读书少,认的字寥寥无几,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弱点来比罢了,并不公平。实际上,若把城市人和乡下人置于同一陌生荒岛中,我们的生存能力也许并不及乡下人。在“文字下乡”一章中,费老举了一个十分贴合实际的例子,简单复述来,即:城市人虽有识字的优势,但乡下人亦有捉蚱蜢的优势,二者既有可比性又无可比性。只是各自所生活的环境大相径庭罢了。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轻视任何阶层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博采众长,而非鄙视与那股“迷之优越感”。再提文字的功用,费老指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立即想到了生活中最为细微的枝节。人人都使用的微信,输入方式有文字和语音两种,尤其在情侣吵架或与他人产生矛盾时,文字往往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因为,心中本已不满的对方很可能误解文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因为没有语言和表情动作的配合,误解往往顺势而来。社会学中的“面对面的社群”,我认为十分真实,它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使人“直接接触”,而非仅仅通过文字进行“间接接触”。我给人际交往的几个要素排个顺序,即“声音>表情>动作>语言>文字”。“特殊语言”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与不同类型之人交往的“杀手锏”,所谓“默契”,也不过如此。因此,费老直言: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着并不是在为乡下人不识字找借口,而是城市人和乡下人各取所需罢了。
费老一个观点戳中了我的笑点: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仔细想来,的确如此“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没有了刻意的争抢头条,没有了媒体的大肆宣扬与夸大事实,没有了商业社会的些许浮夸,乡土社会怎能不朴实无华。人生难得一“憨”。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差序格局”。费老用仅仅十页的文字,就把中国社会的本质连根拔起。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這裡,费老即解释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性。 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显然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