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时,有个朋友组建了一个小微信群,群友都是比较说得来的人。这个朋友建群后就发问,生活有乐趣吗?什么是快乐?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徐说,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因为没有信仰,人做工作只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出于热爱。大黄说,生活的乐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回答到,是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能力也是枉然。
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集体精神涣散,信仰虚无的的年代里,价值观混乱,年轻人都不免迷茫起来。到底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我的朋友在问,生活有趣吗?什么是快乐?对于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来说,连自己喜欢什么东西,都不能确认,这无疑是悲哀的。
社会已经足够物质,讲求效益,漠视人情,远超年轻人的想象。刚出象牙塔的年轻人也难以免俗,很大程度上会继续这种日子。大家都忙着追求物质享受,越发缺少情怀。所以陕西师范大学连续几年采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做法,引发热议。
陕西师范大学连续几年采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在这个讲求效率的社会上,这意味着什么?几千份录取通知书,用打印机,几个小时就能打印好,而毛笔书写通知书则需要花费几位老教授几十天的时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望和传承传达一种潜心钻研的治学理念,当然更是一种情怀。
机器生产的通知书,虽然高效率,但没有情感的寄托,而用毛笔书写则是饱含着老学者的宝贵心血。效率提高了,却显得没有温度,这不禁让人疑惑,高效率与诗意情感是相悖逆的吗?
现在中国的高铁线纵横全国各地,时速350千米,短短数小时,一个人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今人没有了古人长时间的羁旅颠簸之苦,却也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线的壮丽秀色,有的只是匆匆而过。生活似乎粗糙起来,身心得不到休息。
年轻人不断追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争当时尚的弄潮儿。他们沉醉于网络世界所带来的便捷服务,依靠网络了解世界,体会亲友的喜怒哀乐,那是他们的超级玩具。整个社会都在娱乐,所有的主题都围绕娱乐,人们异化了而不自知。
我们搞不清楚生活的面目,而跟着其他人一直往前走,盲目而又无知。当我渐渐融入世俗生活,习惯于应对各类琐事,身心俱疲时,就会想我每天都在做些什么?这些东西值得吗?我想起曾认识过的一个教徒,不由得羡慕起他来,拥有信仰真好。信仰让人知道自己受到比世俗生活更高的存在的庇护,心灵能有所归属。这也许就是宗教延续数千年而长存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会有宗教?
宗教伦理的起源在于初民社会的实用需要,先知们想要控制社会成员的暴力倾向,需要在他们中间确立起和谐和宽恕的习惯。先知告诫人们,要怀有同情和忍耐克己,与人为善,这可以让社会免于四分五裂和自我毁灭。这些告诫后来神话化。这些规矩对于人类的生存太重要了,以致于数千年人们都不敢承认是人类制定了这些规矩,唯恐这样的承认会使得这些规矩被人们粗暴处置。人们不得不假装道德来自茫茫上苍,目的就是要把道德与凡人的推诿和过失隔离开来。
宗教是信徒所尊崇的,那世俗之人呢?还是那个永久的话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又因人而异。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人们追求生活价值的多样性,而不是盲目的物质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