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2k字浓缩到3.8k字
为什么人们不能了解事态的状况?
一半是因为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的摆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无从探究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方针和做法。
启发: 事情是随着发展阶段,才会不断的展现出它的性质的。所以当你不明白时,不必着急,不必焦虑,心平气和,继续前进即可。慢慢的了解的多了,事情发展的阶段变化了,对其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和清楚了。
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里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此起彼伏。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战线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中战争之局也不会消亡的。
启发: 消极的想法,在做事过程中会一直暗暗存在,即使到达将要成功或者已经成功的状态,这种想法也会一直存在。所以,正视它即可。
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八路军的战略方针: “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启发: 做事首先要有整体框架的视角。而整体框架的实现要靠很多细节去完善和补充,也要靠很多细节和小事,去体现整体的框架。相同的方法和策略,在不同的视角/条件下,侧重点是不同的。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
启发: 主动进攻,是保证胜利的重点,同时也应该注意,必要时进行防御。主动进攻时应保持高度的,快速的灵活性。
人们的错误观点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惯性,这是难以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待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
“驳亡国论”的一些读后启发
做一件事如何进行:
一,事情的背景怎么样?
二,竞争对手什么情况?
三,我方的力量如何?
四,对比历史上相似事件区别和经验?
五,分清目前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趋势?
六,其他的一些状况: 比如人们的意识形态,人文,社会资源等。
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成妥协,但主要力量赞成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
启发: 负面心态是不可能不存在的,但是若有正面心态的人占大多数,那么问题必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先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先进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
中国,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允许中国人民不进步,由于阻碍进步的因素及腐败现象之存在,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进步和进步的缓慢是目前时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和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使得爱国志士们大为发愁的地方。
启发: 区分事物本身和事物本身的程度。
亡国论者看中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作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
我们客观而且全面的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即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
我们主张为争取最后胜利所必须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都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
启发: 强者思维,思考获取成功需要达到什么条件?然后为这些条件而努力。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
启发: 想办法放大自己的优点,放大敌人的缺点。
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启发: 未来不可知,但画个轮廓,持续前进是需要的。轮廓或计划会在前进中不断纠正。
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 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
启发: 过去的失败,就是今天进步的基础和土壤。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前一类战争,反对的方法, 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启发: 出师要有“名”,正义的战争,进步的战争。
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 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 它本身没有分胜负。 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
启发: 既要认识到条件的客观,不妄想,也要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主动争取。
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战争的目的中,消灭敌人是重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的消灭敌人才能有效的保存自己。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战役: 为达到战争局部式/全局式战略目的,进行的一系到战斗的总和。
内线:处于防御或被包围的态势下,进行的作战行动.
外线:处于进攻或对改实施包围的态势下进行的行动。
优势和劣势是在不同条件下相互转换的。
能动性: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能够主动自觉的创造或安于现状,强调改变环境和自己。
主动性: 没有外力干扰情况下,自动自发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
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常出现在对彼已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 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 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 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 必待经过斗争, 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
启发: 可能性出现不等于必然出现,中间还有人的行为影响。
错觉和出其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 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 把优势者打败。
组织军队等等固然困难,但使用军队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之中。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 需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启发: 在黑暗中找确定性!
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定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定性。
启发:人生没有绝对的确定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定性,找到那些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定性,然后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定会比什么都不做强太多。
我们既要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启发: 面对人生这场战役,既不能躺平,不求上进,也不能一味贸然前进,不顾自己的精力和能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象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军队需与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不努力争取一切必要条件,甚至必要条件有一不备,势必重蹈南京等地市县之覆辙。
语言与思维方式
“卢沟桥事变以来,40000万人一起努力,最终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
对外战况稍有改善,某些人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两党之间加紧摩擦一下,把对外眼光转向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利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会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作★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日本在占领卢沟桥后,在国内开始全国的战时动员,在中国进行所谓的“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饰其进攻的烟雾弹。
敌人的掠夺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两方面,都是普通的施之于中国人的,不单是对下层民众,而且是对上层成分,当然对后者稍微客气一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别,并无原则之分。
敌人的摧残和掠夺,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
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能排除敌人的毒液,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
战争的长期性是确定了的,但是战争究将★经过多少年月则谁也不能预断,这个完全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的程度才能决定。
基本战略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