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写,断更有一段时间了,今日重拾,接着写第50回的内容。这一回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回,可是喜欢的东西,往往也是最难写的。
先来介绍一下本回的主要内容:
大伙儿在芦雪庵举行了一场即景联诗活动 ,这次参加诗会的人比较齐:有一向参加的成员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薛宝钗,社长李纨自然少不了,“新秀”诗人香菱加入了,来做客的薛宝琴、邢蚰烟、李绮、李纹都参加了,就连“赞助商”王熙凤也来凑热闹了。
宝玉或许是因为姐妹们太多而分了心,他做诗输给了众姐妹,被大伙儿罚去妙玉那里讨几支梅花。
贾母也悄悄前来凑趣儿,却打断了大家做诗的节奏。后来,她提议大家一起做灯谜,又说惜春那里暖和,不如去她那边,做了灯谜,还能看她作画。
凤姐闻讯,追寻过来,少不了又诙谐幽默了一番,逗贾母开心,还揽下了一次饭局。
凤姐拉着老太太从暖香坞出来,去用晚饭。转过夹道东门 ,忽见山坡上宝琴冰肌玉骨,倚梅独立,好似名画“艳雪图”,大家都看呆了。
贾母本想把宝琴配给宝玉,谁知薛姨妈说她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凤姐趁机向贾母透露了:她本来也有想要撮合两人的意思。
做灯谜时,要数宝钗最有心,她怕老太太不喜欢这些灯谜,要求大家编些雅俗共赏的浅近物儿。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两个中心事件,标题里已经点明: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即景联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做灯谜)。
这一回可写的内容太多了,本篇仅对其中的诗词内容,做个简单赏析:
一、即景联诗 精彩诗句赏析
所谓即景联诗,就是根据眼前的景物,几个人轮流往下接诗(先对出上句,再出一个下句,给后面的人对),使其意思连贯,最好还能有内涵。
本次是拈阄为序,开头的本来是李纨,然后,大家再按抓到的先后顺序往下排。恰巧王熙凤这个大忙人也在,她觉得有趣,刚好想到了一句,于是就要求让她先来说第一句。谁让人家是赞助商呢,吃人家的嘴短,大家还能有什么意见呢。
这次即景联诗,最活跃的要数湘云、黛玉和宝琴,她们联到后面竟不顾联句的规矩,你一句我一句地抢作起来,很是有趣。
我们挑选一些精彩的诗句,品鉴一下:
王熙凤的起句:“一夜北风紧”,别看它俗,但是很应景,一个“紧”字就把冬天的场景给勾勒出来了。就连大家都说:“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李纨的对句“开门雪尚飘”,谈不上多么高明,但是衔接性挺好,提到“北风吹”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雪花飘”,就连白毛女的唱词里写的都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入泥怜洁白”还不错,有点渐入佳境了。
王熙凤的文化水平不高,头一句能出成这样,已是不易了。李纨本出生于书香门第,只因其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让她读了一些妇德方面的书,使得她没有受到太多的文化熏陶。但她的水平比王熙凤还是要高不少的,因而她的对句和出句也高明了很多。只是在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使用典故等关于作诗的技巧方面,还欠一些火候。
前面这几句诗一出来,这次联句的基调就有了,大家也就有了作诗的大致方向了。
下面,该后起之秀香菱了,她和前两位一比,高低水平显而易见,高明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匝地惜琼瑶”首先和上句的“入泥怜洁白”形成了对仗,其次,还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她把“白雪落入污泥”比喻成“琼瑶(美玉)抛撒遍地”,这样画面感更强了,也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白雪之洁。
雪融化了之后会变成水,可以滋养泥土下的枯草。所以香菱接了一句:“有意荣枯草”。
香菱的这两句一接,整个诗的意界就起来了,它不仅把雪写的冰清玉洁,还很伟大,因为它润物细无声,有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
下面的“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是一种对比的写法,说明雪是有情操,有选择的。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二句的意思是:乐律管里的葭灰飞动,斗柄已转,正是阴极阳回的冬至节气。这里是用冬至节代指雪天。灰飞管:古代预测节气,把芦苇茎里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十二乐律的管内,把管放到密室中特制的内低外高的木案上,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里的葭灰就会自行飞动。斗杓,北斗七星中第五、六、七颗星的总称,也叫“斗柄”。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斗柄的指向和方位不断变动转换。冬至这天,斗柄指向正北,阴极阳生,自此开始,斗柄即渐向东转,所以说是“阳回”。
“香粘壁上椒”也涵盖一个典故:汉朝皇帝为了让皇后早日诞下龙子,会特别修建一处住所,除了常见的雕梁画栋外,还会将花椒研磨成粉,涂抹在墙壁上,称之为椒房。《汉官仪》中记载: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取其温也。
“何处梅花笛”是一种暗喻,用落梅来隐喻飞雪。
湘云的这句“龙斗阵云销”——以玉龙战罢鳞片纷飞的景象来比喻大雪纷飞。这是很有创意的比喻。
“吟鞭指灞桥”意思是在雪中行吟,诗思益增。
“煮芋成新赏”:煮芋:苏东坡赞其幼子苏过以山芋作玉糁羹,诗中有“香似龙涎仍酽白(纯白)”句,这里是用玉糁羹的“酽白”,以喻雪色之白。
“撒盐是旧谣”出自东晋谢安的《咏雪联句》,谢安问曰:“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未若柳絮因风起”。“咏絮才”后被指代有才情的女子。
“僵卧谁相问”里有个“袁安卧雪”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袁安传》注引《汝南先贤传》。原文是: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来,人们用“卧雪”、“袁安卧雪”比喻人生活清贫但有操守,节操清高,安于贫困,不给人添麻烦。
“狂游客喜招”里也有个唐代王元宝雪天招客宴饮的故事,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的是:唐朝时,有个叫王元宝的人,每逢大雪就叫仆人从巷口到家门,扫雪开路,招客饮宴,名曰“暖寒会”。
“月窟翻银浪”这句化用了唐代李咸用《雪》诗中的“云汉风多银浪溅”,以月光普照暗喻白雪遍地。
“霞城隐赤标”是化用了晋代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用隐没赤标形容积雪深厚。
“沁梅香可嚼”这句指宋代铁脚道人故事。传说“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见清代爱菊主人《花史》。
以上,仅是描写雪花,就有好几种表达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凡是连句连的妙的,不是化用了诗词歌赋,就是使用了典故,或是用了借喻,隐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妙的是,它写什么偏偏不提那个字眼,但是,能让你感受出来它写的就是此物。
二、《咏红梅诗》赏析
宝玉独自一人离开大伙儿,去讨梅花了。心细的大嫂子李纨就赶紧叫丫鬟把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因又笑道:“回来该咏红梅了。”
黛玉笑道:“这话很是。我还有个主意,方才联句不够,莫若拣着联的少的人作红梅。”
宝钗也很赞成黛玉的建议,说:刚才邢蚰烟,李纹,李绮,三位联的少,一会儿就让她们三个人来作诗。李纨赶紧说:李绮不大会联句,就让宝琴来吧。
于是,大家规定:邢蚰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分别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人作一首七律。邢蚰烟作‘红’字,李纹作‘梅’字,薛宝琴作‘花’字。
这里有一个小知识点:“分韵”。
分韵是指:几个人一起作诗,先提出若干字为韵字,再由大家自由选择或拈阄决定作哪一个韵。分到某一韵字的人,在他的诗题下注明“得某字”,并用这个字所在韵部的字作韵脚。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位姐妹得的诗:
咏红梅花 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邢岫烟这首诗写的还是很妙的,开头很有画面感,全诗没有任何关于“梅”或“花”的字眼,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是在咏红梅花。
“霞隔罗浮梦未通”这句有个典故,出自《龙城录》,说的是:隋代赵师雄迁罗浮,一日日暮,于松林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迎与语,语极清丽,因与扣酒家门共饮。师雄醉寝,天明起视,在大梅树下。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是拟人的写法:用萼绿仙女(绿梅)为添妆而熔化红烛,白衣仙子(白梅)带着醉颜跨上残虹,来形容红梅。“融宝炬”、“扶醉”、“跨残虹”均喻红色。绿萼:即绿萼梅,是梅中之花瓣萼蒂皆绿者,有人比之为仙女萼绿华。缟仙:白衣仙人,这里代指白梅。
邢岫烟的这首诗,画面感和意境都是有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尾联的这两句。
我们再来看看李纹的这首:
咏红梅花 得“梅”字
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李纹这头一句起的一般,直接点明了主旨。不过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用“醉眼开”来隐喻微开的红梅。接着用“冻脸”暗喻开放于冰雪严寒中的红梅。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这两句有点意思:它说红梅是白梅误吞了仙丹换掉真骨化成。化用了宋代方子通的诗:“紫府与丹来换骨。”又说,红梅是瑶池仙女偷下凡间,脱化旧胎而成。出自宋代毛滂《红梅》诗:“何处曾临阿母池,浑将绛雪照寒枝。”
李纹的这首诗有典故和暗喻,虽然写的也不错,但是,我感觉还不够美好。
再来看看薛宝琴的这首
咏红梅花 得“花”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这首诗的开头就很妙,用少女赛妆容来暗喻红梅怒放,就好像少女化着浓妆,争艳斗妍一样。
接着,她用馀雪代指白梅,用“落霞”暗指红梅。红袖笛也是代指红梅花。色相:本是佛家语,这里指红梅花的颜色和形状。
这首诗不仅有画面感,而且是虚实结合,令人神往,十分美好。这三首一对比,结果很明显:宝琴的诗胜出,其次是邢蚰烟,最后才是李纹。
三、访妙玉乞红梅诗
看了三位客人做的诗,大家当然也不会放过宝玉,湘云这个机灵鬼马上想到一个好主意:“命他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众人听了,都说有趣。
宝玉的这首诗我们这里就不引用了,只做个简单点评:写的还是相当凑合的,主旨大意有了,典故也有。但是,有点俗了,别的姐妹怎么评论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依我看来,起码黛玉是不太满意的。
他用“大士”和“嫦娥”来隐喻妙玉,又把栊翠庵比作“仙佛境地”,把从庵中采梅回来叫“入世”,去庵中求梅叫“离尘”。
这首诗,我们如果对比妙玉的结局来看,会发现它似乎有讽刺的意味,或许是作者故意为之,妙玉其实并没有大士和嫦娥那么美好,栊翠庵也绝非仙境。妙玉的判词也印证了这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黛玉听到宝玉夸妙玉的这两句诗,说:“凑巧而已”。有人这样解读:在长生殿故事中,嫦娥念杨贵妃前身为蓬莱玉妃,命仙女引她梦魂至月宫,听仙女们演奏仙乐。杨贵妃醒来追忆,音节宛然,记谱《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看到曲谱,赞叹此曲非人间所有,令李龟年率梨园子弟习乐。后来杨贵妃死后,被织女复活,重新升入蓬莱仙阁。唐明皇在八月十五日赴月宫与杨贵妃重逢。所以宝玉这个诗暗含的典故是唐明皇到月宫的蓬莱仙阁寻访杨贵妃。如果宝玉自比唐明皇,把妙玉比作贵妃,那黛玉成是什么?黛玉肯定不愿他这么比的,所以她说凑巧而已。这个解读有点意思,我们也不去讨论它是否合理,或是对错。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这两句释放了两个信号:
第一、宝玉大概是个“苦吟派了”,每次做诗都比较慢,作诗都作的“诗肩瘦”了。
第二、这也是一处草蛇灰线,暗藏了宝玉和妙玉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提到了他和佛的缘分,似乎也暗示了他后来出家的结局。
四、灯谜赏析
灯谜分为雅和俗两种。
雅的先是出自四书的内容:也就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里出的,这个不仅要动脑筋,还需要一定文化程度,不熟读四书,那是很难答出来的。
宝钗考虑到有老太太参加,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宝钗刚说完,才思泉涌的湘云马上有了一首俗的《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后事终难继”居然是在说被耍的猴子一般都会被剁了尾巴。也难怪大家说她: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宝钗的那首,作者没有明说谜底,有人说迷底是松果。檀、梓都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材,松果属于这一类,形状也与诗中描述的相似。另外,松果被风吹时,也发不出声音。这个灯谜暗喻:宝钗此生精心堆砌雕琢、用尽心机所经营的结果,最后却连声响都发不出来。
宝玉的这个灯谜,应该是风筝。放风筝时,就是风筝在天上,人在地下,所以说“天上人间两渺茫”。诗中的“琅玕”指竹子,这与做风筝的材质相吻合,风筝放的时候也会发出声响,放的人们也会一直注视着它,所以说是:鸾音鹤信须凝睇 。最后一句:“好把唏嘘答上苍”,似乎在隐喻:宝玉的一生既补天无材,又下凡无益,只能用唏嘘的叹息来回答上苍。
黛玉出的灯谜谜底应该是:走马灯。走马灯里的良马不需要缰绳束缚就能够奔驰,攻城拔寨的紧张热烈都能够通过主人的操纵完成。另外,走马灯更是正月十五灯魁鳌山最顶层的主灯。这就像黛玉的一生,她的才华和长相都很出众,是大观园里“最闪耀的星”,可是她也注定就像走马灯一样精彩,但是也很短暂。她想追求自由,但是连婚姻大事都无法自己做主,寄人篱下,处处受人牵制。
这回的诗词赏析就到这里了,有点啰嗦,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