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朋友圈早已经被“腊八节”祝福语和一碗碗热气滕滕的“腊八粥”霸屏,时间太快,又是一年腊八节。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腊八节”,也不知道所谓的“腊八粥”,对农历完全没有概念,就知道在最冷的时候,会吃到很好吃的粥。很多年过去了,但是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头一天晚上,父亲会把糯米、绿豆、红豆、花生、和几颗桂圆、红枣洗干净,放在一口注满水的锅里,添一个新煤球,火势正旺,煮开了以后,就架两只筷子,隔着锅盖,小火慢慢炆。米香、豆子香,慢慢地溢出来,红枣桂圆的甜味也一点一点地往外渗,我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去掀锅盖,热气弥漫,想着第二天早晨睁眼就可以吃到,贪婪地吸着香味。清晨,起得很早,一眼就瞥见热腾腾的一碗,迫不及待地扒上了桌子。父亲一边提醒我小心烫着,一边刻意在我的面前挖了一汤匙的白糖,白糖洋洋洒洒,慢慢落入碗中,融入粥里,甜到了碗边,自然我也是连碗边都舔干净了,央求父亲再来一碗,父亲总是微笑地应允。印象中,小时候腊八这一天,我的肚子总是胀鼓鼓的,可是嘴里就是停不下来。小时候的腊八,是物质匮乏年代中我期盼的一天,像一个节日,甜蜜一整天。
长大以后,才知道农历腊八,真的是一个节日,叫“腊八节”,那一碗好吃的稀饭原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腊八粥”。进入腊八,众生在这一天赶庙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随着条件越来越好,一碗“腊八粥”的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先的基本食材以外,增加了莲子、银耳、百合、腰果,更有喜欢水果的食客在粥中添加各种水果,也有喜好咸味的地方人把“腊八粥”做成咸味,在众多口味中别具特色。物质丰富的年代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生活色彩,天南地北,腊八粥做法越来越丰富,口味呈现多样。从传统意义来说,这一天也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父亲在每一年的“腊八”都会准备好“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也就开始进入“忙年”的模式,哪一天做什么事情,都是安排好的。喝了“腊八粥”,一年一岁一团圆,固守传统的父亲让“腊八节”一直有仪式感地在我的生活中。
结婚以后,父亲还是会在每年的腊八前夕准备好食材,提前一天做好腊八粥,用保温瓶装着,从城市的东边跑到西边,只为了给我们送来一碗精心熬制的腊八粥,教我们第二天如何回锅才会不失新鲜软糯的口感。那个时候,牛少如我当年的年纪,面对爷爷送来的腊八粥,很是喜欢,嚷着要多糖,吵着还要吃,小肚子一如我当年一样愈发圆滚。望着牛少,我猛然想起什么,抬头看着父亲,他正一脸慈爱地望着牛少。父亲老了,两鬓银霜,佝偻着背,不变的是那一如从前宠爱的眼神,是那口感依旧香甜,还是小时候味道的腊八粥。每年如期而至的腊八粥是父母的爱。
后来,父亲年事已高,不再做腊八粥了,但是温暖的腊八粥依旧如期而至。这源于热心的朋友,朋友是个与佛结缘的人,每年腊八这一天,都会早早赶往寺庙,一边祈福还愿,一边为我们这些好朋友准备好腊八粥,一人一份,送到我们就近的地方,一个电话,放下腊八粥,又匆匆赶下一个地点送给另外一个的朋友。一碗腊八粥,藏着朋友之间的友谊,虽然许久不见,但是依旧一见如故,正如腊八,一年一次,像这一碗腊八粥,如此熟悉温暖。
今年,腊八又如期而至,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熬制了腊八粥,虽然没有父亲熬制得好,但是有当年的香味,让我想起许多的“腊八节”和那一碗碗“腊八粥”,为牛少盛一碗,加了许多糖,又匆匆添起满满的一碗,在腊八节,在极寒天气来临之前,从城市的西边赶往东边,为父母送去腊八粥。怀里抱着刚刚起锅的腊八粥,热度熨帖着我的内心,暖暖的。
世间多少爱,尽在一碗腊八粥,是爱的轮回,是爱的反哺,是爱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