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纲常范畴之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春秋儒家,理想的社会,便是《周礼》中所谓的大同,上下处处有礼,实现“礼治”,要说这个礼,实在跟说“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难以以今天的概念语言来概括,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一系列的伦理、制度、教化、仪轨等等,可以说是先秦文化当中,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源泉.“仁”与“礼”“义”和“智”的联系是一体的,都是为了实现礼治,是中国儒家社会的基础.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亦用以喻国君:~察(旧时书信中请人原谅的敬辞,“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古同“筌”,捕鱼的竹器。古用以比喻君主 [calamus]。⑶ 又如:荃宰(指君臣);荃荪(香草。古代常用以喻贤良的人);荃察(旧时书信中常用为希望对方鉴谅的敬辞);荃芜(香草名)。⑻ 又如:荃宰(喻君臣);荃察(荃,指国君;察,明察)。
图片发自简书App
Z·Q 智荃 ―――以诚为本·以礼待人
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