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梅花奖以后的王君安是个忙人,档期全满,或许只有利用微信才能完成和她的交流——感谢现代科学的昌明,让人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实现沟通。
她,王君安,是怎样一个人?
她12岁便背井离乡来到了福州。对于这段经历,王君安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想当一名老师。但既然出来学戏了,就是认认真真把太先生说的戏演好唱好就好了。做戏曲演员本来就是辛苦,再辛苦,如果自己想做,那么再累都会坚持过去的。那时候小时候年龄小也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最想念的就是回家和家人在一起过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6岁时,王君安以一出尹派《红楼梦》蜚声上海滩,惊艳越剧界。在她的心里,演绎贾宝玉的时期是她最幸福的时期:“身边有黄导演,太先生和连波老师在身边不断的启发和指导。”16岁的她根本不懂什么是情为何物,黄祖模导演便教她懂得借用感情去体会和感受人物内心情感。对于那时刚从学校毕业,还是一张白纸的王君安而言,排演红楼梦对她的帮助非常大,她感受到了尹桂芳先生等人在她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也体会到了戏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道理。
后来,她又相继获将“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奖”等荣誉收入囊中。然而,在她的荣誉簿上,却始终缺了最重要的那一样,于是,这便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也是她努力和坚持的一个目标——直到,她遇见了《柳永》。
曾经有老先生说,《柳永》是编剧王仁杰的“自画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柳永》又何尝不是王君安本人的写照?
这个剧目是她自己的选择,她说:“人生一辈子都在选择,当你觉得这是对的,那么就去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于是,她去做了。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创腔、作曲,《柳永》用的始终都是最强的班底,但排演过程却并不顺利。第一稿排出来,甚至都还没有公演,便夭折了。后来,又有了第二稿,这一稿的演出可以说非常顺利,但却在王君安欲向自己的目标发起冲击时折戟沉沙。“两回雁塔名不存”,似乎是一语成谶,锁住了场上场下两个过于相似的人物的命运——他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正如她也是,他的文,她的戏,是是非非之间,做得自己,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得失之间,总有些许的不平衡,关键是,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希望你去要什么。她说,自己很难对自己柳永的表演来做评价,因为每一场的演出,她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的去演:“柳永是一出内心戏,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比较高。就如徐春兰导演一再要求我一样,‘要用心去体会,要用心去感受’,所以每一场演出我都按照这些要求去演。因为剧本好,剧本本身给我们演员也留了很多的空间,你可以不断地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些负面评价,王君安没有不高兴,只把它化成了更为努力地区演绎好柳永的动力——努力过,才对得起自己。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第三稿。这样“走来走去”,回首看时,她已和《柳永》相伴了五载光阴。然而这一次,她终于成功了,了了心愿,实现了目标,也告慰了恩师的在天之灵。
激动之余,她感恩王仁杰老师为她写的这出戏,他为写柳永付出很多心血;她也感谢徐春兰导演,为了柳永一次又一次的来福州为她排练改进提高。她还感谢了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感谢了全团对她的帮助,感谢了友人和君迷的鼓励和支持。最后,她感谢了柳永,她说是柳永让她对自己的艺术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戏也好,对其它事情也好,只要自己认定是好的,对的,就不要放弃。“拿了梅花奖之后压力更大了,”她坦言道:“我深深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把戏演好,要更加多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梅花奖是对戏剧演员的一个艺术肯定,这奖来之不易。这奖,这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君迷,似乎是《柳永》之外,关于王君安的另一个“话题”。在她的“君迷”的心底刻着她的名字,对她们而言,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她们狂热地崇拜她,她是她们的梁玉书、宝玉、申郎、元宰、柳毅君子、柳梦梅、柳七哥哥……对于“君迷”,王君安多少有一些感激,因为她们天南海北地追随着她的脚步,不计代价地为她书写文字、绘制卡通图、制作各种纪念品。但对于一些君迷因为冲动而惹出的小麻烦,王君安也表示很无奈:“我也控制不了她们呀。”的确,印象中王君安就是一个低调且不善表达的人,也很少流连于网络,因此对于网上的种种风波,她确实是关心不到,不过她也借此对那些曾经被君迷们“误伤”的人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
年初,她收了徐伟钗为徒,这大概是她正式收入门下的第一个弟子。对于这件事,她的看法是,既然自己是尹派非遗传承人,那就要努力承担起尹派艺术传承的责任,保持尹派艺术的活态传承。“这是对于我老师最好的回报。”她说。至于演戏,她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已经开始了剧本创作的新编大戏《尹桂芳》,这是她在“梅花”之外的另一个心愿。要扮演尹桂芳,就要反串旦角,这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初《舞台姐妹情》里的邢月红让人怎么看都觉得她还是小生的身架,但如果能够塑造好尹桂芳,那么于她而言,将是一个比《柳永》更大的突破。
工作之外的王君安生活非常简单,早睡早起,喜欢走路,练功,喝茶,爬山。在福州工作生活了近30年,她对福州这座城市也充满了感情:“福州是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有我多年的好朋友们,芳华的老师们,还有我从小到大一起成长到今天的剧团姐妹们。福州是个宜居的城市,我喜欢吃福州的鱼丸和肉燕,喜欢三坊七巷……虽然越剧在福建是一个外来剧种,但我自己觉得在福州推广越剧比太先生那个时候条件好太多了,不仅因为福州有一批忠实的越剧戏迷,还因为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加上高铁动车方便,只要你有好戏,不管你在哪里演出,观众都会来看戏的。”
到了这里,我们的沟通便结束了,而她,王君安,是怎样一个人,我无法解答,或许你心里有更好的答案。电视里正播放着王菲的《传奇》,听着听着,转念想想,王君安似乎就是那样一个人——只是因为在舞台上多看了她一眼,便再也没能忘掉她风流倜傥的身影,想她时你举目张望,就会与她相逢在那风情万种的晓风残月杨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