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复习一遍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说感受,然后说自己的需求,最后说自己的请求。
1.区分观察和评论
首先,观察,也就是说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说出来,不是说你说出来的东西,完全要是客观的,但是起码把这个客观跟主观分开是很重要的。
这一步挺难的,因为我们太喜欢把观察到的事情和评论加在一起说。
你看到一个人三天没有洗脸,每天早上不叠被子,你跟他来了一句:“你这个人太懒了。”实际上这是评论,甚至是批评。
当你把观察到的事实和评论、批评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结果:对方反抗你,有一点生气,会产生逆反心理,你们俩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紧张。
咱们来看一下,观察跟评论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评论当成观察,把它们混为一谈?
作者列举了各种情况,我觉得其实总结来说,就是把主观跟看到的客观事实混在一起了。
比如把自己的预测当成事实,然后跟别人说:“如果你还是这样晚睡的话,你将来就会得癌症。”
你看,你只是预测人家晚睡可能会得癌症,你把它当成事实来说教人家,人家就不愿意听。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来区分一下观察跟评论:“如果你还是这样晚睡的话,我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我会担心将来你有患癌的风险。”
你这样一说,别人就容易接受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把自己主观的预测当成是事实本身,这就是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了一谈。
还有就是说话没有依据,一上来就评论人家:“你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的。”
你的依据是你观察到的事实,所以你不能直接丢一个评论过去。你观察到的事实是这个人在上个月花了5万块钱在淘宝上买衣服。
这个时候,你再说你的评论:“我认为可能这样的生活方式有点太粗放了。”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也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你看,你也不能把一些没有依据的话丢出来,直接给别人一个评论,这都是把观察跟评论混为一谈的表现。
还有什么其它典型的表达方式,属于把观察跟评论混为一谈?
比如用一些形容词的时候,把评论当成事实,或者评价别人能力的时候,把评论当成事实。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说明星长得丑,你都长成杨幂了,你都长成赵丽颖了,还是有人说你长得丑,说赵丽颖长得很丑。
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就犯错了,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你只是觉得赵丽颖长得不对你的口味,对你没有吸引力,你不能说她长得丑。
如果你总是把观察跟评论混在一起说,后面四个要素,你根本就不用再表达了,这时候你已经被对方反击了,赵丽颖的粉丝一定会骂你:你凭什么说她长得丑,人家还得按你喜欢的样子长?
所以如果在观察这一步,你做不到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客观表述出来,可能你的表达就会带来麻烦。
2.体会和表达感受
咱们再来说第二个要素,叫做体会和表达感受。
这个要素也很难表达出来,因为太多人都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尤其中国人就是不被鼓励可以表达一下你很痛苦,可以表达一下现在的心情很焦虑等等。
我们大多时候都是教孩子:压抑住你的感受,不要老是讲你的感受,你的感受不重要。
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学会了怎么样正确的讲话,而没有学会讲真实的话,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给别人,就会导致一家人本来应该是很亲密的关系,但是彼此却不亲近。
关于这一点,我也要做自我检讨,在我读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就很喜欢把自己的感受掩藏起来。
比如我曾经交过一个男朋友,他特别不爱说话,然后我每次都会说他: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跟个木头一样。
但实际上,我们是把自己的感受掩藏了起来。
我感受到很孤单,希望他不要总是坐在身边一声不响,但是我不会讲自己的感受。然后对方就感觉自己受到了指责,就会很委屈,并且变得更不愿意说话。后来,我们俩确实也掰了。
但是如果要是学了非暴力沟通,即使跟他后来掰了,当时也不会说很多伤害别人的话。
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难点在哪?我觉得这个点是真的很难,叫做区分感受和想法。
你可能要问我:什么叫做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是比如我今天去演讲,我觉得我讲得特别不好,这是想法。
我评价自己演讲讲得不好,这不是在表达感受,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演讲者,我感觉有点失落,很郁闷,烦透了,这是感受。
你有没有发现,以“我觉得”开头,好像说的就是感受,以“我认为”开头,好像说的就是想法。
这个发现,正确,也不正确,因为太多时候,我们喜欢用“我觉得”开头,然后表达的实际上是我认为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觉得”后面其实接的是一个想法,而不是感受。
比如“我觉得你误会我了”,请问这是一句想法,还是一个感受?
可能很多人会说“感受”,你看人家感觉自己被误解了。
No,你说的实际上是想法,”被误会”这个词就反映了:你的想法是你认为别人没有理解你,你的感受是我觉得我很着急,这才是感受。
所以说,区分感受和想法是很难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建立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作者给我们编制了以下的词汇表,包括怎么样表达满足,比如兴奋、喜悦、乐观、自信、高兴、快乐;怎么样表达没有得到满足,害怕、担心、忧虑、紧张、心神不宁等等,我们一定要学会用这些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实际上,中国人很少有这样表达感受的词库,我们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在生活当中,实际上要经常练习,不仅练习自己去表达感受,而且也可以练习听一下别人说的话,去分辨她到底讲的是“我认为”的想法,还是“我觉得”的感受。
3.感受来源于哪
接着,作者跟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叫做我们的感受来源于哪?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来源于别人:因为别人误解了我,所以我感觉很着急;因为别人冒犯了我,所以我感觉很愤怒。
但是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感受的根源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来源于我们的期待,来源于我们对别人言行的看法,是这些东西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怎么理解这句话?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别人的看法,导致我们的感受,就不多做解释了,咱们之前读一本书叫做《思维改变生活》:
你为什么会生气,一个人不理解你的时候?那是因为你认为别人应该理解你,应该理解你说的每句话,别人应该时时刻刻都支持你。
所以当一个朋友表示对你不理解的时候,你就生气了。
你看是朋友的行为导致了你生气,还是你自己的看法导致了你生气?还是你自己。
所以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我们感受的根源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某些看法,还有你的需要也会导致你的感受,你的期待也会导致你的感受。
比如你需要、你期待你的伴侣可以经常陪你,你需要你的伴侣每天晚上睡觉前给你打个电话,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感受,就会产生一些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非暴力沟通说我们的感受,实际上来源于自己的原因。
当听到一段不是很中听的话的时候,你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你认为自己犯错了。别人指责你自私,你可能就会自责说:我这个人好像真有点自私,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厌恶自己。
第二种反应,指责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感觉到恼怒。
第三种,了解我们的感受跟需要。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需要是什么,别人没有理解我的时候,我就伤心了,因为我非常看重信任,非常看重接纳。
第四种反应,用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对方指责我自私可能是因为什么,回想一下,他可能是需要我的帮助,我的支持和我的体贴,
所以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我们是可以有四种选择的,通过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就会变得不再去指责别人,而是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
如果你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只提到别人做了什么事情,只是指责别人,你可能就已经忽略了感受跟自己之间的关系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
对也不对,实际上,批评常常暗含着期待。
我骂你:“为什么你不理解我?”实际上我是期待你可以理解我。
我骂你:“为什么这次考不好?”实际上是因为我对你期待很高,希望你可以考得好。
但是你既然有这样的期待,为什么不直接说,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的需要讲出来?你一定要用这种批评和骂的方式来表达吗?
所以即便批评饱含着爱和期待,但是批评仍然是错的,你应该学会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当你对我有期待、需要我、爱我的时候,希望你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这样我才知道怎么样满足你的需求。
大家在表达需求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我感到...因为我...”
我感到很失望,因为你没有把饭吃完,而我希望你能够健康成长。
所以当你把你的需要、期待讲出来之后,其实对方反而会更容易理解,你们之间更容易进行一个良性的对话。
但是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鼓励一个人去表达个人需要,尤其是女性,社会喜欢鼓励她们自我牺牲,并不喜欢她们说出需要。而且在我们东方的文化里面,说出需要,不是一个高尚的行为,
但是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你一定要讲出来,讲出来之后,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你跟别人的关系也会更健康。
4.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
作者在这部分,讲了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情感的奴隶。
那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注重自己的需要,我们就天天看别人,让别人开心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为别人负责任。
如果别人不高兴,那一定是我们的错,是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很容易把别人、把亲人看成是负担。
第二个阶段,叫面目可憎。
这时候我们长大了一点,开始拒绝考虑别人的感受了,不想迎合别人,
你知道在微博和朋友圈里面,经常流传这样的文章“少想点别人,多想点自己”。
想到自己日子过的这么憋屈,我们可能还会很生气,
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更成熟的阶段,就是成为生活的主人,完全为自己负责,关心他人,但是不对责任大包大揽。
为什么我一定要把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介绍给大家,因为我自己就是从这样三个阶段成长过来的,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所以如果你处于第一阶段,我建议你也不要焦虑,你不要因为自己是情感的奴隶,就很自责:我这个人为什么总是要当老好人。
如果你处于第二阶段,建议你稍微收敛一点,实际上,我们是应该对别人有一些责任的。
建议大家赶快走到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待着,真的很舒服。